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SNS)的悄然兴起引起了学术交流的结构性变化,对交流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识别社会网络环境下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无形学院新的形态结构与特点.[方法/过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以科学网活跃博主之一武夷山为例,首先通过对其"好友关系"以及"二级好友(好友之好友)关系"数据的挖掘,对社交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无形学院进行探测.其次,从交流方式、人员构成和知识传播3个方面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无形学院的形态结构与特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学术博客"作为伴随社交网络而诞生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工具,是无形学院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存储与管理;相比较于传统无形学院的人员构成,更加不受学科、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知识由无序、零散的扩散转向有序、定向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中的标签呈现离散混沌的社群知识标注状态,对知识群落进行构建和分析能够揭示出知识之间潜在的关联和核心知识。[方法/过程]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识别和构建社群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群落,并对群落结构以及群落核心知识的伴生关联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从知识网络的视角提取并分析Folksonomy模式中网状结构下知识群落嵌套的层级结构,并对知识群落中的核心知识以及知识的伴生性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3.
博客社区内的非正式交流:基于网络链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博客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中介交流系统.随着越来愈多的科技用户使用博客进行在线交流,博客社区逐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交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中国最大的IT博客社区内的链接数据,我们对博客交流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探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博客交流网络是一个小世界,幂律现象十分明显;博客网络内存在核心博客和普通博客之分,两者共同组成了各种星状拓扑结构的子群.本文的发现对于创新科学交流体系和设计新一代科学交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链接分析的图林博客显著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95个图林博客为研究对象,通过单链分析和共链分析,对图林博客网络内部显著度和外部显著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图林网络中显著度较高的博客,并分析了其网络显著度高的因为.最后对部分图林博客博主的共链网络和同被引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  相似文献   

5.
随着博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了自己的博客生涯。文章着眼于博客网络的研究,关注博 客网络的结构以及博客之间的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等角度,选择博客园的 博客为对象,对国内IT 博客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博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的信息发布交流工具,正日益受到图书情报界的欢迎和重视,成为他们学术交流和创新服务的崭新平台。国外的图书情报学博客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首先对图书情报学博客从概念上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博客的来源和所要提取的14项数据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博客的创办者、更新维护、主题内容分布和影响力4个方面,对国外的740个图书情报学类博客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博客的潜能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博客数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博客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的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二者在交流方式、交流理念、交流内容、交流周期、交流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认为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交流模式各具优势,同时也各有不足,在学术交流中,二者应互补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交流主体、交流客体和交流方式的视角出发,以科学网博客为例对学术博客交流特征进行综合考察与实证分析,运用统计、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学术博客交流在作者学术身份、学科差异、累积优势分布等方面与正式文献交流类似,并呈现跨学科交流突出、交互方式相关以及情境性、协作性等特征;突破了人们对学术博客交流是正式文献交流重要补充的单向认识,认为正式文献交流对学术博客交流亦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提出可利用博客作者权威度、博客评论影响指数、博客传播扩散指数、博客被引用指数等指标对学术博客交流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图1。表9。参考文献45。  相似文献   

9.
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张美琼  黄历  卢怡 《编辑学报》2012,24(1):19-21
传统学术期刊是人们进行知识交流与信息发布的重要媒体,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博客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交流和个人出版工具。同样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两者在作者群体、受众群体以及刊载内容上因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竞争将不可避免。同时,两者又各有优势和局限:学术博客在互动性、主动性、丰富性、及时性上表现出优势,但在内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博客的网络社群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博客社群的产生动因出发,分析了基于博客的网络社群的发展模式,即单一博客社群模式、主题博客社群模式争边界博客社群模式,并从社会结构体系、技术结构体系和主题领域三个方面对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博客社群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手段,从发表作品的期刊分布、高频引用的作者和作品、高被引论文、学术合作网络及学术影响范围几个方面,对创新管理专家希普尔的学术贡献进行客观分析,以为了解希普尔的学术贡献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和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的迅猛发展。本文以CALIS联合目录为主要案例,从联合目录的建设背景、文献信息资源现状、成员馆数量、建库模式和服务情况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从虚拟目录、编目对象、网络信息资源比重、服务模式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喻丽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55-58
在现有法律框架基础之下,从宏观、微观层面寻求突破,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对信息分类管理与分级传播、建立知识共享许可机制以及参与国际图书馆信息共享体系等多种途径,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刘晶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126-128
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决策信息。剖析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设计实现一个数据仓库系统,包括事实表、维度表以及以借阅事实表为中心的数据仓库模型。指出利用OLAP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为图书馆和高校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玲  王琼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32-46
利用网络调查法,调研我国32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信息素质教育在各馆主页中的组织及呈现方式、通过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功能等内容,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业务项目,分析其特点与问题,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汪丹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109-113
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桥连结算法基础上,结合齐美尔连结,提出适合于科学合作的知识媒介算法。使用知识媒介算法对科学计量学国际期刊Scientometrics的合作者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桥连结算法,该知识媒介算法有助于识别具有媒介作用的科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用户沟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艳红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104-128
研究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用户沟通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回顾学科用户研究现状,分析学科用户沟通的作用和具体过程,提出在目前的学科馆员服务实践中主要有4种用户沟通障碍:编码与解码的差异性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学科障碍;沟通环境方面的障碍;针对上述障碍提出5项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开放获取论文引用优势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关于开放获取出版方式(OA)与学术论文被引次数之间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遵循OA论文引用优势的研究历程,从OA优势的提出,到可能影响OA效用的质量偏向和提早公开效用,从OA优势研究发展的角度深入进行回顾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耀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2):49-52
结合控制理论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分散控制模式--学科信息门户的原理、意义、控制原则等,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科信息门户,从而把它上升为一种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重读近现代图书馆学典籍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图书馆学史是理解本学科基本特质的前提,阅读近现代图书馆学典籍不仅是了解学术史的主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打好图书馆学专业的基本功,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