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相对而言,90后高中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张扬个性,思维独立,创新能力突出;有孤独感,渴求友谊,但又不善合作;信息丰富,不善鉴别,易陷网络陷阱;竞争加压,学习焦虑,身心负担很重;生活优越,抗挫折能力弱,依赖亲情,但又关系紧张;探讨人生,产生困惑,酝酿新价值观。为加强引导,建议采取如下主要措施:加强传统文化、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生命教育与心理疏导,给90后探索的空间,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相似文献   
42.
最近,著名教育学专家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由人教社出版的作者的力著<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学术思辨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教育理论,之后郭思乐教授及其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该理论.还初步发展了它,<教育激扬生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43.
冉乃彦 《成才之路》2011,(34):I0016-I0016
沈从文:沈从文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重。学生很不好懂,而且讲课没有讲义,毫无系统,只是即兴漫谈,类似聊天。经常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作业讲一些问题,总是凭直觉说话,从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他教学生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近人物来写。他从不给学生出命题作文,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自己命题。他给学生作文写批语,有时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相似文献   
44.
冉乃彦 《班主任》2009,(10):10-11
我是一名教育科研人员,也一直在实验班教课并参与班主任工作,我以两个身份来探讨《规定》所涉及的一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5.
形势逼人 ,教师需要重塑自我建国50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其中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速度同样喜人。我在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十几年 ,对此感触尤深。过去我们到学校寻找科研基地十分困难 ,有的强调没有时间 ,缺少能力 ,有的表示“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现在主动上门希望给予指导的多得应接不暇 ,即使在休息天组织的科研活动 ,参加的人也往往是“爆满” ,有几次竟然出现要求“打站票”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验基地出现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 :这个学校的一个实验班是由青年教师做班主任 ,平行班是由一位老教师做班主任 ,这位老教师自信自己几十…  相似文献   
46.
基辅有一个《少年心理学家》活动小组,在他们的工作经验中,提出了一个重新调整教育工作的问题。他们认为:在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时,普遍存在着一个极重要的缺点,就是在实现教育过程时,仅仅提出社会规范的目标,而没有注意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少年应该自已塑造自己,而又想获得少年在思想意识上提高的有  相似文献   
47.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不断遇到了大量的现实问题,比如,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李晓文撰写的《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就是一本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试图在深层次上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好书。通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来认识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掌握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提高心理学素养,发展自身素质,从而有助于素质教育走向深入。教育科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是叶澜主编的《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  相似文献   
48.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思想、政治品质,但是这个目标,并不要求一步就全部达到,而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教育者要认真研究客观规律,按照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对各年龄段的儿童的德育具有恰当的层次性。相对来看,对自我意识尚不成熟,处于“他律”下的幼小儿童来说,对他们的德育更多地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是一本不胚而走的好书。最初是由于几位第一线教师的极力推荐,才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注意。一本理论书籍为什么能够得到第一线教师的如此喜爱?这个问题促使我尽快找到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50.
冉乃彦 《今日教育》2007,(11S):32-33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只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管理人的方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