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的品德(含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等)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仅仅是后天加工塑造而成的,而是由发展着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渐构建而成的。 这个构建过程,对于人这样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来说,就是由他的子系统(生理、认识和意向心理活动)与外界的自然、社会等系统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互相作用、互相协作,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有一定功能,一定组织结构的品德的过程。 由于内外条件的不同,人在小学阶段构建的品德结构与成人阶段构建的品德结构,既有重要的内部联系,又有显著的不同。这个起着内部联系作用的就是素质,它是  相似文献   
152.
自我教育     
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3.
正在蓬勃开展的“愉快教育”,名称、概念虽不甚准确,但在实践中都表现出了值得注意的强大生命力。可以确信,它们将和人类史上其它名称、慨念一样,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把精力满腔热忱地集中在推动现实生活中生机盎然的“愉快教育”实践活动上,是教育研究专业人员和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合怍完成的任务。“愉快教育”的产生,表面看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给孩子欢乐的童年,对准了教育现实中的弊湍,实际上却是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形势下,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愉快教育”的开展实际已触及到学生观、教师观、对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本质的看法等相当广阔的范围,并和某些原有的教育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准确地理解这些冲突,鉴别真伪,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54.
音有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欢蹦乱跳的小鸡突然死去的时侯,会难过极了。他们会伤心地大哭起来,甚至会十分认真地为小鸡举行一个隆重严肃的葬礼。还有一个孩子,她的小鱼死了。她难过地把它埋葬,甚至在墓前还立了一个墓碑,自己每天要到那里去行礼、默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更不要有丝毫的讥笑的表示,而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感情,对他们的这些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时你尊重的是孩子的自主决定,理解的是孩子的爱的感情,支持的是孩子的带有雏形性质的高尚行为。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  相似文献   
155.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研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人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素质的含义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概念在生理、心理学所讲的素质概念基础上加进了社会和教育的因素,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指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是指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  相似文献   
156.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交往时时处处都有,难道与“贴心小夹袄”的沟通还会有问题? 被自己的孩子徐力杀死的母亲,当初就是这样想的,她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徐力是一个乖孩子,生活得很幸福。母亲到死都不知道孩子心中隐藏着极大痛苦,因为母子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心灵沟通。为什么相当多的家庭缺少沟通而不自觉呢?因为在中国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