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体育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首先提出关心伦理学,作为对公正伦理学的补充,之后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关心伦理学家发展了关心伦理学,并把它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关心德育模式,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想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拟对其课程思想作一梳理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一、关心德育模式的课程思想(一)考虑多元智能、活动和动机的课程计划1.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加登纳(Gardner)的七种智能在教学上至少可以有两种运用形式:一种是按七种智能的内容分别设计…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道德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和破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爆炸等。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认了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危机。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会议呼吁:“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若维持现行政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就会…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报告提出“学会关心”应当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首先对柯尔伯格的公正伦理观提出了质疑。提出在女性的道德思维中存在着“关怀”的道德取向,进而提出了关怀伦理学。以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内尔·诺丁斯教授为首的关怀伦理学家把  相似文献   
5.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新课程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我国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要而进行的,本文试图探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学生厌学、青少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和钟启泉教授的《发霉的奶酪》这两篇文章中所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转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以及有关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精英主义教育和大众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检视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校区建设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文化危机,新老校区文化主体的联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阻隔,影响到师生和生生之间在文化上的示范和引领,需要文化主体之间联系的复位。新校区诸多的现代化建筑和靓丽景点掩盖不了文化标识的缺乏,大学特有的精神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主流价值、学科特色必须通过新校区的建筑和其它景观体现出来。文化活动繁多却缺乏精神的统摄,必须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重新认识具体的文化活动,将其纳入到价值引领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论与教育目的论冲突的实质反映了终极与存在的矛盾。理论理性的矛盾最终会反映到实践理性之中,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如何看待两种理论的实践价值,已不再是经院的思辨。而直接关涉到广大受教育者和国家的发展。本文从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的视角说明两种理论各自存在的利弊及其原因,并认为应在两种理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