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反应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内外部条件中,但都对多媒体课堂教学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揭示了学生对多媒体在各学科教学中作用的价值取向,对文理科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某种偏好,使用多媒体没有促进某堂课学习的原因,以及喜欢哪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还揭示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中小学机器人普及教育的现状,发现起步阶段存在的障碍与需求,为普及机器人教育提供建议与对策,该文借助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机器人进课堂已成为一种令人期待的发展方向;开设机器人课程的适宜起点建议为四五年级和七年级;机器人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规范和改进;学生有喜欢机器人课程的充足理由;低成本的机器人品牌更受青睐;教育机器人市场正在形成,产品质量和市场格局有待变化。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如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研究,探索有效教学;加强源头培养,强化教师培训;规范器材配置,建立机器人标准。  相似文献   
63.
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各实验区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以教材为依托的基础上,开始了关于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重新发现的尝试,并有了一些突破,集中反映在精心设计的众多教学案例当中。但是,抛开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谈,在案例的具体形式上,还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4.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对科学概念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科学知识的内容包含了对不可逆性、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涌现性等的认识;科学知识的演进具有不可逆性、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涌现性等特征;科学认识活动在一般科学方法论上提倡“总体生成论”,在具体科学方法上则倡导系统方法和基于实践的“理解性对话一反思性行动”。以新的科学观念来审视教育学的科学地位,可以认为它已经具备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条件和资质,但它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因此,“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可以化解为“教育学是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进而可以转化为“如何利用系统科学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这一更为实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65.
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理论与实践、狭义与广义、要素与活动,并存在诸多争论和一些混乱的现象,但是这种混乱,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误解或使用不当引起的,体现了一个学科初创阶段的典型特征。其实,每一种定义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角度、背景和适用场合。本研究依托分析教育哲学,从约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计划性定义出发理性地认识形形色色的教育技术的定义。这种开放而理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逃离狭隘的、就概念论概念的争执,使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各种分歧,以一种更为成熟的胸襟和视野开创和迎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6.
在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今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此也有了相应的观照 ,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 ,在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文本层面 ,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集中体现在 :整合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上的割裂 ,对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认识上的偏差 ,对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形式、角色和功能把握不准定位不清 ,等等。  相似文献   
67.
工作主线是指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其中,“工作”是名词属性和动词属性的有机整合体,具有关联性、共享性、相似性、连续性、目的性、反思性、社会性、层级性和依赖性等九大属性,它实现了心理的经验与逻辑的经验的统一、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统一、近迁移和远迁移的统一、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工作主线不是信息技术课程所专有的,它是对其他学科所蕴涵的“工作”思想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并将为其他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在运用工作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时,需要遵循“工作”的“二相性”原则。  相似文献   
68.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要求,试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痼疾,然而,有关这一课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却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清醒地认识前进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课程整合乃至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笔者试图从国家政策、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提出几点反思,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这一课题的良性发展。一、政策导向层面的缺陷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偏差,试以…  相似文献   
69.
基于web的虚拟体验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体验学习既是“活动—反思—理论—应用”的循环过程,也是体验者“外化—对话—内化”的循环过程。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动态网页脚本运行环境结合起来,可以设计出既逼真又具有交互和评价功能的体验学习系统。在该体验学习系统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在WEB浏览器中与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交互,还可以与他人对话,进行学习评价和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70.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柏昌  李艺 《学科教育》2004,(5):14-17,22
在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今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此也有了相应的观照,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在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文本层面,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整合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上的割裂,对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对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形式、角色和功能把握不准定位不清,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