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将快速地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刺激我国资源需求的增长,包括食物与能源等直接消费的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对水、土地和生物等间接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力、科技和教育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资源科学》编辑部邀请部分从事资源科学研究的专家撰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展开讨论。本期《资源科学》刊发的“笔谈”,是从一些来稿中选录摘编的。专家们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评价指标、食物消费、能源消费、信息需求、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新思想,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1全方位开拓国际合作新领域我所是中科院的一代新所,是个向国内外科技界开放的研究所。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是我所重要科研方式之一。近年来,我所开展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20多个,不论在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癍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黄麟  刘纪远  邵全琴 《资源科学》2009,31(5):884-895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我国31个大城市的形状指数.结果表明,从1934年~1990年的56年间城市形状从紧凑趋于非紧凑、分散;而在1990年~2000年10年间,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增强的影响,城市形状趋于紧凑.从1934年~1974年间,在20个可比较的城市中有14个城市形状指数增加、6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从1974年~1990年间,在22个可比较的城市中各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和减少.从1990年~2000年间,31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20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一些城市的形状指数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十分剧烈.例如,兰州市是在1934年~1974年间形状指数增加最多的城市,而在1974年~1990年阶段则形状指数减少最多的城市.同样,武汉和昆明则是在1974年~1990年阶段形状指数增加量最大的城市,而在1990年~2000年阶段则是形状指数减少量最大的城市.这或许说明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有时人们还未真正认识到城市形状的重要性,往往只有当城市形状变化到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时,才发现形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发展并实现了利用遥感技术建设时间-空间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建立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覆盖全国的遥感卫星影像库和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依据全国土地利用遥感时空数据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我国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监测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评估的信息技术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评估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变化趋势等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生态信息,促进生态学与决策管理的结合,满足人类需求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活力,这是生态系统评估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生态系统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涉及不同的时空尺度,涉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利的综合。因此,生态系统评估需要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特别是以遥感与GIS为基础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对多学科、多时空尺度信息进行综合的桥梁,是生态系统评估信息技术支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旨在准确地清查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为全面而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提供科学依据。我国疆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及时、详细、准确、经济地进行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已成为农业资源调查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探讨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农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可行性,同时完成天津市北郊区农业土地资源的调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天津北郊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我国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状态的有效、及时和准确监测成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耕地管控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系统阐述了当前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包括监测对象体系的构建、遥感数据的可用性、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介绍大数据技术在耕地红线监测中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前景,提出耕地红线监测的创新技术方案;讨论了实现这一研究范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并就耕地保护内涵、基本地块单元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构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渠系空间分布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探讨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对于理解和揭示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 古河套灌区为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1985与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渠系的平均距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 土壤类型上所占面积百分比,分析了渠系及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对灌区土地利用 格局变化的影响。在距离渠系较近处,由于长期灌溉,再加上灌排设施不配套, 地下水位逐渐抬高,导致盐碱地比重明显增加;在距离渠系较远处,受到水源与 水量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耕地比例的下降和荒草地比重的上升。土壤类型对土地 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本质量不高的土壤,经过长期的耕作等人为干扰, 又没有合理的保护措施,部分耕地逐渐退化为荒草地及盐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