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60篇
  免费   1105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教育   22185篇
科学研究   6836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901篇
综合类   1091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83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793篇
  2020年   960篇
  2019年   736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637篇
  2016年   759篇
  2015年   846篇
  2014年   1716篇
  2013年   2596篇
  2012年   2581篇
  2011年   2618篇
  2010年   1848篇
  2009年   1471篇
  2008年   1849篇
  2007年   2219篇
  2006年   2180篇
  2005年   1906篇
  2004年   1687篇
  2003年   1482篇
  2002年   1138篇
  2001年   798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以态势分析(SWOT)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Delphi)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在分析与测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科技服务发展战略要素及其影响力度的基础上,构造战略四边形,绘制战略方向与类型谱系,确定战略模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村科技服务发展从总体上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S0),选择实力型战略类型和积极进取战略模式;具体采取勇于担当服务使命、全力强化服务优势、积极优化服务方式和主动结成服务联盟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92.
尹希盈 《科研管理》2020,41(4):160-171
本文以2010-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估计法,探讨全样本和不同技术环境下的企业,失败惩罚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对董事长的失败惩罚会提升企业创新的技术水平;失败惩罚和创新绩效之间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在不同技术环境下具有一般性;进一步比较了失败惩罚与高、低科技企业的交互项系数之后发现,失败惩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低技术企业样本中显著于高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993.
杨丽君 《科研管理》2020,41(6):9-16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进一步关注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的两大途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若实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途径整合,则有益于缩小技术差距,但整合过程不会自发演进,需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仅是技术模仿,无自主研发创新,无法缩小技术差距。技术具有外溢性,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存在不同程度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以及不同的技术引进难度。以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为门槛变量,结合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发现,2001-2015年整体上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自主研发更显著;知识产权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低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下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严重的专利侵权会阻碍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时,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严重,即使短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长期由于自主创新的匮乏,将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94.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95.
采用Hsieh等的模型方法,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模型测算不同地区和行业2006—2017年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区层面,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程度较严重,东、中部地区总体扭曲程度较严重。在行业层面,农垦和畜牧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种植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从农业的TFP发展潜力看,如果有效消除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每个地区和每个行业的TFP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996.
从经济、科研和制度三个方面,分析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研究军民科技资源共享过程存在的现实困境。采用博弈理论方法,构建军民科技资源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博弈模型,结果表明某一科技资源主体的预期共享收益(效用)不仅要高于其不共享科技资源时的收益,还与另一科技资源主体共享资源量、共享概率有关,并受到该主体对共享资源的吸收、利用能力影响。基于博弈分析结果和共享困境,从共享观念、法律制度、平台、标准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有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97.
采用200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两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不同维度来看,当前二者的融合行为表现优于融合效果,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由严重失调趋于轻度协调。提出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与应用,提升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成效,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98.
高校图书馆科技工作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参谋作用,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一些方法和具体问题,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深入分析。概述科研项目管理的理论实践要素,及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现状,探讨科研成果评估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及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问题。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学校科研处的工作关系及流程。,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创新服务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应采用优选的软件系统、构建群组集成知识平台等建议,以期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可靠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99.
科技创新走廊“要创新更要创业”,要打造研发平台到生产平台的产研一体化通道。基于2005-2017年市级面板数据,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所涉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前后的门槛模型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后的门槛值更低,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以更低的研发投入达到原定的科技创新效率。超过门槛值之后,“扩容”后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有更高的系数弹性,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控制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扩容”后显著,并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The adop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require the consideration of a broad range of factors, over and above the predominantly technology focus of most current work. Whilst scholarly literature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is only beginning to emerge, majority are focused on the technicalities of the technology and tend to ignore the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ies of adopting the technology. Drawing from a focused review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dop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captu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titutional, market and technical factors. The framework highlights that varying outcomes are possible, and the change process is focal as this shapes the form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take. Factors presented in the framework (institutional, market and technical) interact and mutually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an be used by organisations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adopting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and by scholars to expand, refine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to blockchai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