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472篇
科学研究   56篇
体育   925篇
综合类   25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or typical shoes and surfaces used in tennis, the relative role of the shoe and surface in providing cushioning during running. Five test surfaces ranging from concrete to artificial turf were selected, together with two shoe models.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was assessed mechanically using drop test procedures and biomechanically using peak magnitude and rate of loading of impact force and peak in-shoe pressure data at the lateral heel. Differences in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between shoe-surface combinatio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two-way ANOVA (p < 0.05). Mechanical test results were found to rank the surfaces in the same order regardless of the shoe model, suggesting that the surface is influential in providing cushioning. However, for all 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p < 0.05) variables representing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oes was markedly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s. The peak heel pressure data were found to rank the surfaces in the same order as the mechanical tests, while impact force data were not as sensitive to the changes in surfac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impact absorption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esting the shoe-surface combination in mechanical tests, rather than the surface alone. In conclusion,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shoe-surface combination was found to provide a strong predictor of the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during running if pressure data were used. In addition, for typical shoe-surface combinations in tennis, the shoe was found to have more potential than the surface to influence impact loading during running. Finally, in-shoe pressure data we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force plate data to changes in material cushioning.  相似文献   
42.
运用国产气垫夹板对37例急性踝关节损伤进行了治疗效果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证实:国产气垫夹板对踝关节扭伤后所致的韧带损伤和稳定性骨折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踝关节气垫夹板固定时间相对较短,韧带拉伤平均18天,稳定性骨折平均31天;国产气垫夹板限制踝关节内翻和外翻,但不影响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运动,患者可进行早期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43.
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早衰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寿命比世界选手平均少5.5岁,明显存在早衰现象。从训练学因素研究表明,导致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早衰的原因是:运动负荷过大,基础阶段训练手段单一,大力量练习过多,运动年限较短,过于专项成绩,运动员损伤严重等  相似文献   
44.
赛艇运动员的创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支赛艇队154名运动员进行了创伤调查,结果表明,创伤患病率为55.20%,慢性损伤占70.27%,其中腰孤肌慢性损伤居首位,其次为膑骨软骨病、膑腹腱围炎和肩袖损伤。致伤情况主要为专项训练时致伤,占患病率60.35%,多为慢性损伤长期积累造成。认为今后应针对专项训练特点,加强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45.
对师专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宿州师专体育系271名学生(男232人,女48人)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为探讨师专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规律,做好运动损伤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6.
通过10多年带四川女子举重队训练,针对30名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运动损伤做了统计和调查,总结出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为腕,肩,腰,膝。由于举重运动训练经常出现翻铃,提铃,支撑等动作,所以,运动员在做极限运动时就容易出现损伤。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运动员缺乏一些必要的运动损伤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训练计划不合理。对此做出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它的博大精深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投身其中。近年来,外国留学生的武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同时也频频伴有损伤的发生,如何做好预防工作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以首都体育学院的35名武术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运动损伤状况展开调查研究,分析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动作不规范、专项素质没跟上、准备活动不充分、逞强好胜急于求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措施: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身体素质、规范技术动作、加强自我保护等,为今后留学生的武术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
谷氨酰胺(Gln)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在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应激状态下,谷氨酰胺的动态平衡会被打破.文章综述了补充谷氨酰胺在运动中所起的各种作用,提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适当补充谷氨硫胺来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免疫功能、情绪状况、运动技能的学习等.  相似文献   
49.
运动损伤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损伤学开课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三方面提出该课开设的必要性,旨在通过该课的学习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能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出现。  相似文献   
50.
在运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一旦受到严重的运动损伤,需要休息很长时间,并重新参加训练,方可达到以前的运动水平,所以可以根据发病的规律和特点,及时的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安排伤后的训练,以及用运一些辅助的恢复性练习方法加速功能的恢复,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