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3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教育   18736篇
科学研究   924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301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1535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576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502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568篇
  2016年   723篇
  2015年   1155篇
  2014年   2551篇
  2013年   1758篇
  2012年   1893篇
  2011年   2157篇
  2010年   1629篇
  2009年   1431篇
  2008年   1608篇
  2007年   1051篇
  2006年   662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语言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差异甚大。同时,在旅游文本的写作方面,汉语重语言的华丽和言辞的渲染,而英语通常以简单朴实的语言给读者直观明确的印象。本文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英译为例,探讨了汉英旅游文本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2.
以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就文本解读和词汇学习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基于二者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文本解读与词汇学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3.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课内阅读文本,我们要高度重视;相关课外阅读文本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因为课内阅读范围小、变化少,反映不出学生阅读能力,而最能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唯有对课外阅读文本的独立把握与独特感悟。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明确其中真义,生发自己的的独特醒悟,相信不少的老师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其实,我觉得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其规律尤其明显。现罄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5.
正2013年高考实用文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解答实用文阅读探究题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6.
正文本是教学之源,课堂之本,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必修阶段。教师应把文本解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喜欢看电视电影,热衷网络,怕看书读报,厌纸质书籍;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说新闻,怕上阅读课,尤其是怕分析课文,认为语文课本学不学无所谓,语文课听不听无大碍。这种状况,除了媒体本身的诱惑、学生自身的审美取向有些问题外,阅读教学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人云亦云缺乏新  相似文献   
117.
语文教学是从案例中总结规律性内容,并重新体验寻找规律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是语文教学的细胞,它是活生生的语文本体性知识载体。每一个文本案例,其实就是为习得本体性知识服务的;对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其实就是反复体验探寻本体性知识的这一过程。所以,在差别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8.
119.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积累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诗文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淘洗,渐渐沉淀为人类语言的精华。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以诵读为基础,采用“知其人、明意境、得内涵”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走进古诗文世界,可以解读出一片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