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世界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对“Kung fu”一词的概念史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一词,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Kung fu”的内涵,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年至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其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划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的普及,1976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32.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经由李小龙迈入一个全新时代,而香港功夫电影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又为李小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文化温床.文章运用文献法、文化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追溯香港功夫电影的由来与演变历程,旨在全面解读李小龙的功夫对香港影视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诠释香港功夫影视文化的精神意涵基础之上,阐释香港影视文化对李小龙个人的反射性作用,进而更好地论证李小龙与香港功夫影视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3.
小时候看武打片是我的喜好。李小龙、叶问那英姿飒爽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每当看见主人公在尘土飞扬中战胜对手,我总是忍不住地拍手叫好。平时,我也不忘在小伙伴们面前耍两招,可总是摔得很惨。  相似文献   
34.
张红军 《精武》2004,(7):55-55
  相似文献   
35.
张朝晖 《精武》2004,(11):18-19
李小龙(1940-1973年),20世纪70年代全球华人电影巨星,少年时曾随叶问习咏春拳。因综合各门武学之长,创立截拳道而为世人熟知,其“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学理论已为各国武道人士耳熟能详。 宫本武藏(1584~1645年),年少时向父亲学习兵法。从18岁至30岁(一说为13岁至28岁),与人决斗六十余次,战无不胜。  相似文献   
36.
《精武》2005,(2):55-55
痴武:“天下第一”首先要打遍天下,李小龙先生同一年代的高手如云,李小龙并没有真正的会过,例如极真空手道大师大山倍达。还有,若真的天下无敌,为何不在泰国摆下挑战擂,而是去和一个退役的拳手交流。  相似文献   
37.
慕容 《精武》2005,(6):1-1
脚法是格斗中的重炮,所以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拳谚。在五花八门的脚法中,飞脚绝对是最有气势的。这一招如果在敌人有准备时使用,即使不会打架的人也能躲开;但要是在重创对手后用这招来结束战斗,哪怕是金刚罗汉也会轰然倒地。  相似文献   
38.
朱建华 《中华武术》2003,(11):49-51
本文将以一家之言,就人们长期以来对截拳道无限和有限,无法和有法,以及所谓“原始”和“概念”的多种误解和纷争,作些全新的概述性的探讨和思索,将片段缀成整体,从而试图为截拳道的未来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一个解决无谓纷争的认识基础框架。 ——作者  相似文献   
39.
王春涛  董刚 《精武》2006,(12):26-26
反背拳是很多拳种中常见的手法,如果运用得当,掌握好火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如果使用不得法,出拳反而有些僵化呆板。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对反背拳比较重视,将其发挥得既迅速准确、神出鬼没又力道刁钻,令人难以防范。其实无论在对练还是实战中,反背拳都可灵活突击,使人防不胜防。反背拳同通背门中的掸掌手法几乎一样,都是手法中的奇手(武术中有正手为练、奇手为用之说),而掌握好这种奇手的应变火候是胜人的诀窍。反背拳如果是抡臂打出,用拳背砸击对方的上三路,且手心向上,力道难免呆板,抽招换势会受到  相似文献   
40.
在这篇访谈中,李小龙的姐姐李秋源首次透露,他的父亲李海泉从来就不希望李小龙成为“功夫人”。记者:您的父亲在香港是一位粤剧名伶。他受过专业戏曲学校的训练吗? 李秋源(以下简称李):我父亲从没有像其它人一样进过戏校。他所有的功夫都是师父单独、亲自传授的。记者:您父亲是怎样成为粤剧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