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司马光是北宋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他7岁那年,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总是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2128字,妄增1448字,臆改3715字。近人章钰以宋本及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笔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史《清史稿》《春秋》《汉纪》《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别史、杂史、史钞、传记、方志、实录、记载历代制度的政书等等,从史料价值上看,均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经过史家或史臣剪裁加工过的著述。以现代史学的跟光来看,国人所重视的只是上述形成的“史书”,并非原始“史料”,且有销毁“史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一次习作,学生引用《资治通鉴》。顾颉刚说:"引用古书资料,要用原始书,《资治通鉴》是二手货,不足取信于人。"又一次,学生粗心大意,写错字,顾颉刚骂他:"要细心,一个字都不可轻轻放过。"再一次,学生出大题目要写作,这次顾颉刚骂他更狠:"你的毛病好出大题。要知道大题目费大功夫,不易做得充实;小题目可以做得充实有力,无懈可击。某些事,可以大题小作,在学问上则要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15.
<正>江西高安县黄沙乡石溪村,自古就是钟灵毓秀的宝地。此地有一个关于栎树结果的传说。据说每当这棵树结满一百个果实的时候,当地就会诞生一位大人物。唐朝时,栎树长出了一百颗果实,"怪杰"王勃在这里诞生;宋代时,栎树再次结果,当地便出了个史学大家刘恕,继司马光之后编修了《资治通鉴》;明代此树重生,  相似文献   
16.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48-349页。  相似文献   
17.
章宏伟 《编辑之友》1996,(6):59-64,19
中国古代编辑发展历程(下)章宏伟北京赵宋建国之后,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中于朝廷,在文化上却实行宽弘的政策,对士人持尊重与宽容的态度,稽古佑文,扶助文教事业,多次下诏搜访书籍①,重新修建三馆秘阁,加上造纸业发达,雕版刻书...  相似文献   
18.
编前语:资中筠先生的这篇讲话稿真心长,但当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阅读时,感觉又回到了中学的语文课上。当时的语文老师跟先生一样,不说教,也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与我们平等地交流他们所热爱和欣赏的作品。他们似乎完全陶醉在文学的美妙中,这种陶醉带有不可抗拒的魔力,让我们也不自觉随之开始那奇幻的旅程,真好!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资治通鉴》一书历史文学的艺术特点是:论事理,文辞淳深,西汉风韵;塑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叙事件,词章纵横,行云流水;抒情怀,清风穆如,慷慨辛婉;写战争,场面恢宏,恣肆汪洋。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一书由宋神宗制序并赐名,但因神宗序在流传过程中佚失,后世有误认为该书定名者为宋英宗者。该书简称为《通鉴》,最初司马光拟定的书名为《通志》,也有学者将《册府元龟》异称《历代君臣事迹》误认为是该书的异称。在《资治通鉴》一书广为流传以后,后世依据同类相从的原则,仿照该书书名为其他典籍命名,出现了《通鉴外纪》《通鉴问疑》《汉唐通鉴品藻》《历代神仙通鉴》等大量与“通鉴”相关的书名,对后世书籍的命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