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4篇
科学研究   5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4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侵权自力救济的认定,主要适用传统刑法与民法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构成理论。但是,自力救济不等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环境侵权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因其具有诸多特殊性,故有必要从分析自力救济构成要件与环境侵权特征出发,对环境侵权自力救济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2.
绝对权请求权和绝对权的侵权请求权是性质、功能及构成要件均相异的两种独立的请求权,前者提供的是防卫性保护而后者提供进取性保护,两者相结合共同构成绝对权的二元保护体系.本文通过对专利权请求权制度的现状及理论基础的分析,厘清专利权请求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并对完善现行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3.
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民事责任也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本文认为应以危害事实而非损害结果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不可抗力不应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而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减轻民事责任的事由加以援引。在赔偿原则方面应在坚持全面赔偿原则的前提下。对恶意的、后果严重的环境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204.
阐述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针对现行司法实践中一般只对能够确定的人身、财产损害予以民事侵权赔偿,且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迫使一部分受害者放弃了法律救济的途径等问题。提出在环境侵权中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求为环境侵权救济寻求一条更加畅通的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5.
王渊 《出版科学》2016,24(1):24-29
美国法院按照以下两个程序认定被告是否侵权并在此过程中确定侵权认定标准:首先,原告对作品是否拥有有效的版权;第二,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版权。“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版权”认定也有两步:一是被告是否事实上抄袭了原告作品,二是被告是否抄袭了原告作品中受版权保护的表达部分并足以构成侵权。而对于“抄袭是否足以构成侵权”的判断就是“实质相似”判断。在美国,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不同的巡回法院在不同的阶段对“实质相似”判断方法是不同的,依时间变化分别有专家证言与抽象测试法、一般观察者的“整体判断”测试法、“整体概念和感觉”测试法(后来改进为“外在/内在”测试法)、“作品所针对的对象”测试法、“更敏锐的观察者”分析法和“抽象-过滤-比较”测试法。  相似文献   
206.
环境责任保险是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制度缺失、规模不大、范围过窄、费率较高等。为了有效的克服这些现实问题,必须从环境责任保险法律体系的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市场要素的规制、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等几个方面,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7.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许多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才,他们在成为社会劳动者后,其权益经常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侵害。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章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劳动者权益遭到侵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8.
新闻失实侵权的举证责任不应当“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的内容基本失实是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的重要前提 ,由原告还是由被告提出证据证明新闻是否失实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实际作用非常重要。为使新闻舆论监督正常展开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 ,应当由原告对侵权主张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209.
杨峰 《巢湖学院学报》2005,7(5):88-90,95
商标是指用以区别自然人或法人的商品并可用以书写描绘的标志.商标使用是指将可视性标志用于商业活动中并起到区分商品来源的作用.侵害商标权的构成以商标使用行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彼得兔系列"图书不存在商标使用行为,并未侵犯商标权.  相似文献   
210.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网络名誉侵权现象开始出现。与传统名誉侵权相比,它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本文在结合传统名誉侵权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网络名誉侵权的民事责任,以及这种民事责任的适用方式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