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67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教育   26406篇
科学研究   3392篇
各国文化   77篇
体育   1331篇
综合类   1686篇
文化理论   46篇
信息传播   11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830篇
  2020年   889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72篇
  2015年   966篇
  2014年   2201篇
  2013年   2470篇
  2012年   2852篇
  2011年   2717篇
  2010年   1989篇
  2009年   1907篇
  2008年   2031篇
  2007年   2372篇
  2006年   2165篇
  2005年   1942篇
  2004年   1614篇
  2003年   1437篇
  2002年   1143篇
  2001年   934篇
  2000年   516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2.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y, we should carry out game teaching method to make students learn easily and happi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interest and other problems i...  相似文献   
133.
该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为例,结合当今社会热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定积分的概念、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应用两个教学案例为载体,重点探讨了高等数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最后给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4.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ase study involving a strategic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to creation of an in-house multifaceted digital engineering platform (the DEP) in overcoming a number of organisational problems at a multi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any. The DEP was to be used strategically for simplifying the operational complexity and to create and appropriate new work-related mind-set and new organisational discourse to achieve homogenous working across the organisation, which is a huge challenge. The need for this system emerged from the need to resolve many organisational services related problems that carried phenomenal amount of processes,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and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running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approach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how the DEP helped the organisation, the study used certain elements of Extended Structuration Theory as a lens to assess the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the DEP succeeded in creating and appropriating work-related mind-set and organisational discourse. It also had real influence on working processes and employees at all levels while encouraging transparency, responsiveness, ag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t continues to help the organisation to govern, manage and maintain good standard of service but many barriers still remain.  相似文献   
135.
以10道四级汉译英真题为例,分析考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凸显差异。以期在认知语言学凸显理论的观照下,汉译英翻译能够从大量练习、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思考、融入、知己知彼、百学不厌的语言习得过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输送到世界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36.
高校财务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保障,在整个的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引入企业的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的方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建立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和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相似文献   
13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但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中的关联实际只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的推理过程往往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为语料,分别从四个因素:先存经验的不同、对语境的不同评价、意向的动态变化性以及个体不同的凸显方法来分析汉语言语礼貌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8.
微博是90后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表达的主要载体,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在微博的影响下,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主流虽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政治冷漠,盲目轻信甚至是群体极化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微博立法,高校应开设公共微博,培养一批意见领袖,而大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微博素养,才能保证微博上政治意识表达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39.
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日益增多的人际交往使得沟通变得愈加重要。可以让对方理解的、成功的语言交际需要人们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通过接触多种文化开拓眼界,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传统的日语听说教学关注学生词汇、句型的掌握等,教学内容侧重日语能力考试的听力训练,也就是语言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一般素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提出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0.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Finnish preservice subject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with movement integration in academic classrooms. In the study, 44 subject teachers applie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nfuse physical activity into a required teacher-preparatory course. The program’s framework is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approa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field not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movement integration was a new concept for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that their experienc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ir beliefs regarding the use of that concept in academic lessons. Thus, it is possible to support implementation of movement integration into secondary academic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