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60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In 2016 Bruno Latour delivered a lecture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 which he responded to what he call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isorientation and (literal) lack of common ground by offering some “hints for a neo‐Humboldtian university.” One hint he offered wa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pedagogy as the frontline for staging an approach to societal challenges that links basic research and public engagement. Here, Jan Masschelein follows and extends upon this hint through exploring some ways to reclaim or reinvent the university as pedagogic form. Concretely, h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rse on designing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at is conceived as a way to turn cities into a milieu of public and collective study. Masschelein's contribution to this symposium offers a “technical story” about physical, material experiences, one that contains some pre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s, an example, many detours, and a few practical notes and considerations. By this means, he explores the meaning and form pedagogy takes when we do not reduce it to teaching and extension, but instead approach it as the genus and the locus of a nexus between public engagement and basic research. Masschelein concludes by proposing the “public design studio” as a pedagogic form suited to the neo‐Humboldtia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验对少年竞走运动员速度训练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走步姿态的运动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录像、测力台和八通道无线表面肌电仪同步的方法,对9名受试者进行不同走步姿态(内八走、正常走、外八走)的测试,运用录像解析系统、三维测力平台软件(版本V5.2)和肌电数据处理软件获得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学数据。结果显示:(1)外八X方向的力值是最大的,正常走在Y方向和Z方向的力值是最大的。(2)在正常步态中,半腱肌平均肌电的值是最大的,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腿在髋关节处旋内.对抗骨盆的扭转。内八步态中半腱肌和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的值都比较大,导致用来对抗骨盆扭转的内回旋程度超过了骨盆扭转程度,从而形成了内八的走步姿势。外八步态中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平均肌电的值是最大的,使得骨盆的外回旋程度加大,从而造成了外八的走步姿势。(3)在正常步态中原动肌的积分肌电比较高,说明肌肉用力比较大,在此过程中人体给地面以较大的作用力,同时地面给人体以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4.
健身走是一项既经济又实用的运动方式。通过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鲁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健身走人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活动时间、空间、活动的目的等,为鲁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健身反向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向走改善或提高机体平衡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以26名61~70岁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进行常规健身锻炼(正向快走或慢跑),一组进行反向走锻炼。2组老年人在锻炼开始前和锻炼12周后,检测平衡功能(闲眼单脚站立时间、Footscan测力台系统静态睁眼双足站立测试和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步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2周锻炼后,反向走组老年人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大和最小幅度明显增加,步态分析中右足跟到达最大压力的时间明显增加、身体重心额状轴最大位移明显降低。而常规健身组老年人只是在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小幅度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反向走与正向快走或慢跑相比,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因此可以作为老年人平衡能力锻炼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巴黎世锦赛中国竞走失利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走运动是田径诸多项目中唯一具有特殊规则要求的比赛项目。而此项目又是我国在世界大赛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项目,然而就在刚刚举行的巴黎世锦赛上,我国的竞走成绩令人失望。章试图对此次比赛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建议性的观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竞走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维定点摄像方法在竞走运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竞走运动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竞走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平面摄影或摄像,对于竞走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方法上存在明显不足,而在竞走规则修改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竞走运动员的"小步幅、高步频"技术受到巨大挑战。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竞走运动技术特征,研究方法必须有所改进,对于竞走关键技术的研究,宜采用三维定点摄像方法,本文对三维定点摄像方法在竞走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跳远运动员的腾空与落地技术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表明:良好合理的腾空落地技术,有利于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积极向前加速,使运动员保持高速、高重心完成起跳,提高了起跳和空中平衡的效果,有利于合理落地姿势的获得,减少落地时距离的损失,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竞走项目最大速度能力和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维录像解析和足底压力分布实验测试,对竞走项目运动员最大速度能力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以获得竞走项目运动员在特定的技术规则规定下,世界级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极限最大速度能力、关键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参数情况,并对这些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智能机器人灭火比赛规则及灭火场地为基础,通过分析场地,设计4种不同的行走线路.根据不同的线路,进行算法设计及程序实现,通过多次现场灭火实验,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最优路线,及最佳灭火方案.本文的成果在实际比赛应用中,得到很好验证,取得了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