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1965年前,是斯坦福影响了硅谷和塑造了硅谷;1965年后,斯坦福与硅谷之间就是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现在的硅谷早已不是斯坦福硅谷,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高科技社区,它拥有斯坦福并为斯坦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级平台。  相似文献   
22.
现代学术制度(研究体制)的历史应追溯到早期的学会组织,它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于大学之外形成了职业与近似职业性的研究团体,发掘了科学,并探索出来一系列的研究资助、评审、成果发表和入职资格标准等规范,为后期国家乃至大学内部的研究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传统上成人高等教育被视为纯粹的学历教育,故而我国长期以来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专业模式。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我国一直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再加上传统学历化社会观念的影响,所以,八十年代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度出现过飞速发展的局面。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用人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用人部门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生源大幅度减少,学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低和成人学员就业上岗缺乏优势等诸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固然有深层次的外部社会环境原因,但成人高等教育部门过于偏…  相似文献   
24.
对我国学院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相继建立了一些二级学院。这些学院的建制方式极其多样,包括系级升格、以学科群组院、以产业或行业组院、大学与社会部门共同组院等等。①其中系级升格和以学科群组院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学院建制方式。对于实行学院制的目的,几乎无一例外的认识是促进新的横向、交叉和综合学科的产生,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降低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等。这些目的无疑是理想化的,但由于它混淆了不同学院制模式在目的指向上存在的差异,改革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事实上,在笔者曾参与的一次…  相似文献   
25.
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学者通常要面对来自个体的自主探究权力、源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集体权力(如专业或学科的权力)以及来自外部政府和机构的行政权力等相互间的冲突。在这三种基本的权力博弈中,同行评议似乎因其更能体现学术活动的内在逻辑而获得制度优势。但是,由于学术系统内部存在一个等级结构,少数精英往往主宰了学术认可和资源分配的过程。因此,它与其说是最优的路径选择,毋宁说是权宜之计。一个可供考虑的路径选择未必是废弃同行评议制度,而是如何在其制度设计中体现三种权力间结构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26.
“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潜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虽然极少有人会旗帜鲜明地认同"Publish-or-Perish",但它却是大学内部运作中无人敢漠视且合乎工具理性的潜规则."perish"在此语境中并非意味着"死亡",而有"流进流出"之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正是在此近乎残酷的潜规则下,研究型大学实现了吐故纳新,维持了其在学术系统中的"霸权"地位.但是,与此同时,大学却越来越偏离其之所以为大学的本义.对于学术共同体内部认可机制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国而言,这种潜规则并不具有可仿效性.  相似文献   
27.
图式作为人的心智结构,既是个人基于过往经验学习新知、适应环境乃至安置自我与世界交往的依凭,又是个体认知与行为刻板化风格、陈旧观念和偏见与成见产生的原因。图式与个体人格存在关联,但主要源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特定文化与制度环境中,人们的图式具有共性,即集体心智结构,它会以外在力量对个体心智结构产生固化效应。学校教育教学既是利用图式获取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心智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一个由考试与选拔制度主导的教育文化与制度环境中,集体心智结构的功利取向往往会强化个体图式的固化与封闭,从而失去它必要的弹性。这极不利于开发创新品质所需要的才智与智慧,抑制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突破当前社会创新活力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的困境,在于实现由集体性、无差别的教育向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转型。否则,将难以应对数字智能时代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8.
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技术社会的困境表明,正是传统的人文主义(唯人主义)塑造了现代科学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而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认同危机。因此,在现代性危机四伏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觉——一种人文与生态关怀的反省意识,是时代精神要求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9.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0.
"教学学问"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更近乎一种出于特定情境纠偏需要的行动主张与策略.对于各有学科归属的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即使成为学问,其基础还在于其学科的理论逻辑与话语体系,它与发现、应用、综合的学问难以剥离,是带有实践而非理论取向的学问,也是一种把其他学问纳入实践中应用的学问.尊重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探索的自主性、反思性与智慧性而不刻意于学理化,不仅是一种现实与理性的选择,而且也是呵护高校教师教与学过程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