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35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7篇
教育   12633篇
科学研究   1034篇
各国文化   195篇
体育   404篇
综合类   600篇
文化理论   85篇
信息传播   1532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574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520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542篇
  2014年   1175篇
  2013年   841篇
  2012年   1000篇
  2011年   1076篇
  2010年   997篇
  2009年   924篇
  2008年   1220篇
  2007年   949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697篇
  2004年   594篇
  2003年   558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蓝天(1970—),男,安徽蚌埠人,文学硕士,文化学博士研究生,教授。先后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就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作家创作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现任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级教学名师,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兼任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理事、广东教育厅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2.
张超 《中学生英语》2014,(10):38-41
要想写出文笔犀利、清晰流畅的书面表达,需要把文章中各部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意义连贯,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自然别致,并能层层展开主题句,完整地表达中心思想。而连接词恰恰正是连接这些部分的纽带,它不仅可以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还可以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使句子、段落和语篇保持逻辑上的关联与语义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43.
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直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4.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45.
章晓峰 《东南传播》2014,(7):176-177
本文以架构高可靠性的网络物理链路为目标,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制编播专业系统设计智能化的布线管理系统,以保障专业应用系统的可靠和高效运维。  相似文献   
46.
吴忠银 《考试周刊》2014,(26):154-154
<正>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形势下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积极更新自己的观念,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踊跃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特征的差异以致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7.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8项组成。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相似文献   
48.
与历史悠久的戏剧创作相比,剧场性的理论探讨则是较晚的事情。在国外,最早将"剧场"(theatre)作为一个概念引入戏剧研究的,是19世纪初德国的奥.威.史雷格尔。到20世纪初,对剧场性的认识有所深化。但欧洲以剧为诗为传统,对剧场性的探讨一直处于批判与肯定的争议与起伏之中,经历了由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反现实主义的三个阶段两次转向。1919年,美国戏剧家乔治.贝克《戏剧技巧》的问世,对"剧场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此,西方戏剧界对于剧场性比较重视,20世纪30年代后兴起了"剧场主义"思潮,否定剧本的价值,消解戏剧的文学性。到20世纪50年代,剧场性研究在当代西方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场"论的出现拓深了剧场性的认识,并在60年代又兴起了"剧场意识"的潮流,抵御着影视对戏剧的冲击;在中国,对于剧场性的探讨是在20世纪开始的。1914年,黄远生在中国戏剧理论界第一次提出戏剧文学的剧场性问题。20世纪20年代,陈大悲、洪深、熊佛西等都重视剧场性,但都没有从正面展开研究,剧场性在戏剧界并未得到真正重视。进入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勃兴,剧场性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但除了向培良、洪深、熊佛西继续提倡,但没有涉及剧场性本质,直到曹禺的出现,才第一个有了明确的剧场性观念,始终将它放在首位。此后,剧场性并未被戏剧界真正认识。直到1983年,高行健在"戏剧观"讨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剧场性"概念,但既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认识不全面。到90年代开始,剧场性又被学术界重视起来,但仍存在不足。因此至今中外学术界和戏剧界对剧场性都缺乏全面的认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9.
戏剧教学法(Drama—in—Education)的提法起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学者希斯考特(DorothyHeathcote),她曾以此词来形容自己的戏剧教学模式。其教学原理、目标、形式、方法等内涵丰富,涉及浓厚的人文教育、跨学科学习和艺术教育等层次教育目标。Drama—in—Education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被学者译作“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法是通过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在课程中,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潜能与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的内容、愉快地经历实作的过程,并促进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教师以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即兴表现,教师亦即兴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0.
<正>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因为每当使用教育戏剧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对教师带来强烈的现场震撼感,而教师在其中迅速的转变也让我们兴奋和感动,这些印象久久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2007年开始我们将教育戏剧引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始将教育戏剧的手法与心理辅导理论、实践反映理论相融合,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教师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这些年来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