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目标是解决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致力缩小差别、打破割裂、消除狭隘以及除旧布新,构建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加包容、更富创新力的新时代课程体系.为此,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以数字化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化课堂为支撑以及以教师课程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保证顺利实施以及落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学生日志,不仅是成就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有效工具,且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作为质性研究的学生日志与我国传统的日志如班务日志在理念和功用上是不同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加以区分,以在教学中运用好学生日志。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独特的价值意蕴,是一种超越了学科专业差异的通识能力,是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共性能力素质要求,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能力,包括以情立教的教育情怀感染能力、以德育人的人格示范能力、以行施教的教育过程引导能力和政治引领的课程思政能力.教育情怀感染能力是高校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理想信念和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影响能力;人格示范能力是高校教师为胜任育人工作所必备的良好的性格修养、心理倾向、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以及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质;教育过程引导能力是高校教师通过育人方式、方法等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包括学习指导、互动交往、组织管理、环境营造、学生评价、资源整合等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是高校教师通过教书以达成育人目标的能力,是其充分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起来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共同构成高校教师的一般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作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新课程提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因此,以新课改为契机,重建学校文化,对新课程的发展以及学校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生命组织体,具有社会责任、学术自由和文化自觉三重特点。在现代大学的发展理路中,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的本土根基与外来经验之间数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有效选择。在回应"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题"和"许智宏之问"的过程中,现代大学的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批判精神,在从"依附"走向"自主"的转变中,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理论与政策基础、实践、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三个方面总结了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 ,对我国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提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 :实现课程发展机制的多样化转换 ;给教师赋权增能 ,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发展的主体 ;进行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实现权力再构 ;建立学校新文化 ,实现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7.
课程目标应该包含三大领域的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因此,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应是对三者的综合运用。在陈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以表现性目标为主,适当采用展开性目的和行为目标;在陈述过程与方法的时候,则以展开性目的为主,适当佐以行为目标;在陈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时候则以行为目标为主,佐以展开性目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自我和谐共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品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文化与课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校文化则是与课程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化。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全体成员共创共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新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新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课程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难以转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学校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转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载体,课程知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即课程结构,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意识形态观念:作为一种表象,意识形态往往借助课程结构表征课程所隐藏的寓意,以体现权力集团的政治世界观、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同时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表达形式上,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总是借助一定的载体,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创建对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形而上学与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的精神理念与办学哲学以及学校中存在的“人-人”结构与“人-物”结构,把“民族学校特色”理解为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民族地区特征。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具有三类重要的教育伦理价值,即形成文化多元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学校教育途径。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可以采取复杂适应模式,基本环节包括: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民族学校的变革愿景;通过系统诊断来明晰民族学校的现存问题;通过结构优化来提升民族学校的系统效能;通过成效审议来调整民族学校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