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5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教育   75672篇
科学研究   3545篇
各国文化   870篇
体育   2345篇
综合类   2367篇
文化理论   957篇
信息传播   7950篇
  2024年   306篇
  2023年   1294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933篇
  2020年   880篇
  2019年   1061篇
  2018年   592篇
  2017年   960篇
  2016年   1186篇
  2015年   2264篇
  2014年   6247篇
  2013年   5844篇
  2012年   6924篇
  2011年   8029篇
  2010年   6905篇
  2009年   6566篇
  2008年   8285篇
  2007年   5783篇
  2006年   4963篇
  2005年   4657篇
  2004年   5143篇
  2003年   4694篇
  2002年   3238篇
  2001年   2519篇
  2000年   1817篇
  1999年   554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3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内容深刻、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党建资源,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绝佳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党建会议、经典文献、法治事件和党建足音,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相似文献   
2.
凡尔赛曾是法兰西王朝的行政中心,以宫殿装潢富丽堂皇极富艺术性而著称,如今作为巴黎的卫星城,亦同样享有艺术城市的美誉。凡尔赛的巴洛克风格以金碧辉煌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又以繁复夸饰令人目不暇接,极奢之风常常是观众对其留存的鲜明印象。其恢弘和高贵的内在精神,往往因人们沉浸于对夸耀的资本的自叹弗如而有所忽略,便是普通人除啧啧称奇,难有可共情的相鸣。  相似文献   
3.
武建军 《江苏教育》2023,(40):28-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办学理念、育人生态、学生活动、课程建设、师资优化等方面着手,奋力续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篇章。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为官四十余年,写下数量众多的仕履诗歌。他因传统家国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走上仕途,反复出入科场和困守刑部三十年,情绪低落凄凉,曾生退隐之意,然而他始终心怀天下,修律法以救天下,在其诗歌中也可窥见人权思想萌芽发展的历程。在沈家本仕履诗歌中有对仕途的忐忑不安,有低落凄凉,更蕴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而在市场选择人才而非人才选择市场的今天,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必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下就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7.
2020年秋季,即将起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我们准备好了吗?语文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并不是割断历史另起炉灶,而是在前一轮十多年课改的基础上,丰富、深化和升华。我们不吃透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必然停留在过去;我们不好好检讨刚刚走过的课改探索历程中的得与失,就可能会让好的教学经验得不到发扬光大,错误的教学行为一再反复,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升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与哲学之间一直存在天然的关联。同时,任何哲学思想都源自对人类发展和民族生活的解读与深化,受到民族精神的长期熏陶与孕育,并逐渐呈现出民族样式、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文章首先对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然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实践观与务实精神、和谐观与和谐精神、价值目标与人文精神的视角,对两者之间的互鉴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借此揭示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