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5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已有的关于实践科学观的研究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根本的是挖掘实践科学观的存在论意蕴。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向度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践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在一个由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动态网络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处于生成和流变之中的开放的体系。对科学的认识一直“在途中”。实践科学观具有与境性、主体间性、历史性和反思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就是对劳动的存在论的重新阐明。这一阐明不仅消解了传统哲学对劳动的抽象思辨的理解。而且也堵塞了对人的本质作人类学或知性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本质重要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全部问题域。深刻领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下社会之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教育存在论认为教育是人的意义的自我生成,教师教育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师的意义的自我生成,主要表现为教师责任、教师智慧、教师美德的自我生成。只有建构基于教师意义的自我生成的教师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教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从根本性质上认定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存在论革命何以被归结为历史观的变革,生产劳动如何进入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政治经济学批判如何本质地关涉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与发挥,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在存在论境域中理解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关键。关键词:存在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论羡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羡学以厦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论关涉到当前关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有”与“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个哲学名词。“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意为有形、有名、实有等;“无”,表示事物的不存在,意为无形、无名、虚无等。但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为历代中外贤哲所不断探究的深奥话题。从老子、庄子、《周易》到达哥拉斯、柏拉图;从王弼、黑格尔到恩格斯,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尽管诸家学者论述繁多,但尚未有一个较确切的定论。笔者不揣简陋,对此略述管见,并望同道者教正。  相似文献   
10.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存在论是一些思想家们在反对教权制度否定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历了对人理性的提高和对人自然性的“正名”、升扬阶段后,在文艺复兴中后期形成了从人理性与自然性的交织、互制角度规定人之存在的自然理性论,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全面论证自己存在及其行动的“应当”与“合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