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中考察了"当"字的本义、"当"字作名词的用法、"当"字作动词的用法、"当"字作的副词用法、"当"字作介词的用法以及"当"字作连词的用法,对"当"字语法化进程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当"字在词义引申、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句法结构的限定、语义环境的影响等原因的共同影响下,一步步虚化,由表示"田土(或其他事物)边界或相连之处"的一个处所名词演变出了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2.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3.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不同处着眼,对英译汉中,名词转译成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转译成动词、名词或副词,副词转译成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介词转译成动词、连词等的用法,作了较为详尽的剖析,以期对英语学习者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该论文首先对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以上这七种词类举方言实例进行论述,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梳理出名词"管"虚化成了动词、语气副词的过程。名词"管"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考点分布规律高考中的单项选择题虽然只有15道,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几乎涉及到中学所学的所有语法项目,包括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动词、连词、各类从句、倒装、it的用法等。此外,还有交际口语。考点虽然广泛,但却以动词为重点。从历届全国高考及  相似文献   

9.
汉语史上,"宁(nìng)"有过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现代汉语中更多的是作为构词语素而组成连词,如"宁可、宁肯、宁愿"。"宁(nìng)"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构词语素"的演变历程。"宁(nìng)"无论出现在是单句还是复句,语句的核心意义都是要表达某种主观的愿望。"宁(nìng)"在语法化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愿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考中的单项选择题虽然只有15道,但考查的知识点几乎涉及到中学所学的所有语法项目,包括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动词、连词、各类从句、倒装、it的用法等。此外,还有交际口语。考点虽然广泛,但以动词为重点。从历届全国高考及各省的高考题来看,动词少则5道(占  相似文献   

11.
殷商介词与动词、连词、副词和语气词常有纠葛,学界分歧很大。介词判定需追溯语法化源词的源义,在此基础上甄辨了11个非殷商介词和确认了14个殷商动源介词,介词均由连动结构的次要动词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从上表可以看出历年高考着重考查了名词、冠词、代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动词、动词时态、动词语态、主谓语一致等语法知识,显然,要提高短文改错的解题能力就得引导学生熟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中"与"字词性灵活多样,主要有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及语气词六种。本文采用专书语法研究使用的穷尽式考察和数据统计的方法,详尽地论述了"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和语篇行文逻辑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观察、运用和评价能力。词法主要涉及名词的单复数,人称代词的性、数、格,不定代词和连接代词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情态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的用法,介词的搭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及其比较等级用法,  相似文献   

16.
分析历年高考短文改错题就会发现,高考比较注重考查名词、冠词、代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动词、动词时态、动词语态、主谓语一致等语法知识。实践表明熟悉错误规律、把握改正方法是提高短文改错题得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还是"是由副词"还"和系动词"是"跨层共现连用虚化而成的。副词"还是"和连词"还是"都是由"持续"义的副词"还"与"是"融合发展而来,但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统。副词"还是"与连词"还是"产生的时代并不相同,并且在"还是"演变的过程中,它们也受不同语法化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到家"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多重身份的语法单位。在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中,"到家"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由一个动宾词组演变为一个形容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本文将探讨"到家"在历时演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以及共时平面上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五灯会元》中"因"作动词的用法已不多见,作介词的用法也已经基本上定型,且大部分处在格式比较固定的结构中,而"因"最常见的情况是处在由副词或介词向连词的过渡状态,这种状态下不同历史阶段的"因"叠置在一起,使得"因"的情况异常复杂,但透过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例句可以看出:无论"因"是介词、副词还是连词,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都还是由"因"前后的谓词性成分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自然”本为短语结构,东汉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以后,开始了语法化过程。六朝时虚化为状态副词,清朝时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现代汉语阶段演变为连词。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法位置,机制主要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