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丹皮酚的水溶性与稳定性,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对丹皮酚包合物进行处方优化及验证。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丹皮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相应的二项式数学模型优化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并用相溶解度法、红外光谱、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工艺条件包合时间为67 min,包合温度为39℃,羟丙基-β-环糊精与丹皮酚的投料比为3.23∶1(质量比),包合率的预测值与理论值偏差较小。包合物在红外光谱、薄层色谱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结论:经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用于丹皮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是可行的,包合物形成后具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荧光光谱滴定法和相溶解度法证实了β-环糊精(β-CD)与喜树碱(CamptothecinCPT)包合作用,并且测定了在pH=2.0和pH=11.0两种介质中的包结常数分别为119.5和4480.9L/mol,采用IR、DSC和TGA表征了其固体包合物,DSC和TGA同时证实CPT经β-CD包合后的热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菊花挥发油提取和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研究菊花中挥发油的提取和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其中提取工艺以浸泡时间、蒸馏时间、粉碎度,加水量四个因素为影响因素,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包和物制备以β-CD和菊花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以包合物提取量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粉碎度80目,浸泡10 h,加水量14倍,蒸馏时间12h.最佳包合条件为:β-CD和菊花挥发油投料比为8∶1,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2h.结论:按照本试验方法得到较高的提取率及稳定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甲硝唑-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探索其对提高甲硝唑水溶性、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设计法对其包合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包合温度49℃,包合时间1.85 h,β-环糊精-甲硝唑摩尔比1.4:1,包合物的包合率为72.54%.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得的甲硝唑-β-环糊精包合物,物理化学性质较为稳定,能够明显提高甲硝唑的水溶性,选用的模型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β-环糊精(β-CD)与半菁染料CDYH的包合作用,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CD与半菁染料CDYH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包合作用,荧光光谱分析实验证实了β-CD与半菁染料CDYH在pH=5.30的介质中具有良好的包合作用,并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β-CD与半菁染料CDYH的包合比为1:1,同时确定其包合常数为265.33L/mol.另外,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β-CD与半菁染料CDYH的固体包合物,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冰片与β-环糊精(β-CD)或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结机理,并解释冰片与两者的相溶解度关系,利用Accelrys公司开发的Materials Studio 4.0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在Compass力场下建立晶胞模型并进行恒温恒容(NVT)和恒温恒压(NPT)模拟得出能量图。两个能量图均显示发生包结作用的范德华力远大于氢键与疏水作用力之和,这证明冰片与环糊精发生包结作用的主要驱动力是范德华力。能量图显示:冰片与β-环糊精包结物的结合能低,而冰片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结物的结合能高;故冰片与β-环糊精形成不溶性包结物,冰片与羟丙基-β-环糊精形成可溶性包结物。  相似文献   

7.
用β-环糊精(简称β-CD)、对甲苯磺酸、磺基水杨酸、对氨基苯磺酸、对苯二甲酸、α-萘乙酸和2,6-吡啶二羧酸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新型的电流变材料———以β-环糊精为主体、磺基水杨酸等有机酸为客体的包合物.研究了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材料电流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包合对甲苯磺酸和磺基水杨酸可以明显的提高主体β-环糊精的电流变性能,β-环糊精与磺基水杨酸的包合物有最高的电流变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利用新合成的羟丙基-β-环糊精聚合物(HP-β-CDpolymer)作为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分离了扑尔敏和异丙嗪消旋体,并考察了背景电解质溶液pH值以及手性选择试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了尤特奇S100/β-环糊精(ES100/β-CD)纳米纤维.通过对纺丝条件的优化,从ES100佃.CD混合溶液中纺丝得到了表面光滑、分布均匀的圆柱状纳米纤维.研究结果发现,当ES100浓度较高时,β-CD在混合溶液中的浓度从2%逐渐增加至20%(w/w,以ES100为基准)均可得到无液珠的纳米纤维.在较低的ES100溶液浓度下,β-CD的加入有利于得到表面光滑的纳米纤维,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卢-CD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红外光谱(FTIR)结果证实了所得纳米纤维中卢一CD的存在,ES100/β-CD的粉末X-射线衍射(XRD)光谱图中没有明显的衍射峰,说明β-CD分子在纳米纤维中分布均匀,没有形成结晶体和包合物.所制备的β-CD功能化的纳米纤维在药物输送系统和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对冰片包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β-环糊精对冰片的包合技术,对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条件、制备方法、含量测定方法、检测手段、影响包合工艺的因素等进行综述.旨在对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研究工作的进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包合比,比较了不同溶剂对包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中,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分子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2.
羟丙基-β-环糊精对甲砜霉素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对甲砜霉素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相溶解度法考察甲砜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在不同温度(25℃、35℃、45℃)下,甲砜霉素的溶解度均随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相溶解度图为AL型。结论:在上述研究条件下,甲砜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可自发地形成摩尔比1:1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性质,探讨了β-环糊精浓度、乙醇对β-环糊精与罗丹明B包合物的荧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大,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计算表明环糊精与罗丹明B形成1∶1的包合物,其包合常数K=5.29×103,当向体系中加入少量乙醇时,环糊精与罗丹明B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比未发生改变,但其包结常数减小为K=1.72×102,由此我们认为乙醇的存在对包合物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荧光法分析测定β-环糊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环糊精(β-CD)对新合成的荧光试剂5,10,15-三苯基-20-[4-6-[4-(10,15,20-三苯基)-5-钴卟啉基]己氧基]苯基卟啉(TPP-CoTPP)有荧光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β-CD的新方法,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92×10  相似文献   

15.
香茅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香茅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理化鉴别,发现包合物的红外光谱与混合物的谱图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考察了溶媒、温度等因素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β-环糊精作为新型的辅料,在开发药物新剂型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而包合作为新的技术在日用香料领域进行探索,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与8-羟基喹啉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8-羟基喹啉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CD与8-羟基喹啉分子形成物质的量比为l:l的包合物。8-羟基喹啉的吡啶环嵌入β-环糊精分子的空腔内。氢键的形成,包含水的释放是形成包合物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β-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β-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β-CD)经过单磺酰化和氨化后与丙烯酸在催化剂1,3-二环己基碳化二胺(DCC)的作用下,合成了分子中带有乙烯基的单取代丙烯酰乙二胺β-环糊精(β-CD6EA)。将B-CD-6-EA与两种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和丙烯酸(AAc)在紫外光辐照下共聚,分别合成了两种新型线性环糊精高分子。  相似文献   

19.
用典型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曲拉通X-10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与β-环状糊精作为介质,在pH=1的酸碱条件下,研究了β-萘酚在上述体系的荧光增敏/猝灭作用。对β-萘酚的增敏效果顺序依次为:曲拉通X-100>β-CD>CTMAB>SDS>水。上述有序介质对β-萘酚分析特性的影响是不仅线性范围变宽,灵敏度亦有所提高,为实际样品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猝灭常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TMAB>曲拉通X-100>SDS,β-CD对亚硝酸钠的猝灭作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α-β-γ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目标、非均匀采样时间情况的修正α-β-γ滤波算法.介绍了匀加速(CA)模型和α-β-γ滤波算法,利用相关公式推导出修正后的滤波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本算法对解决多目标跟踪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