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文学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有法维面的论说;二是对活法维面的论说;三是对“至法无法”维面的论说。明人对文学法度的论说,在整体上已体现出建构与消解并重的特征,它为法度论在清代文论中的更深层次融通作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3.
蔡畅的《一个女人能干什么》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讲辞,从写作角度看,又是一篇具有论说艺术的美文。其论说艺术,主要体现在“问题集中突出,有针对性”、“论说环环相扣,严密完整”、“用例典型,以榜样示人”、“语言质朴自然,平易近人”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师:“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在研究了历代论说基础上,总结了“说”的一些特点,如:“喻巧而理至”,即比喻巧妙而道理恰当;“飞文敏以济辞”,用敏锐的文思来完成说辞;“时利而义贞”,即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说”的文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形象性、技巧性和现实性。这里我们重点理解《马说》的现实性。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伯乐”和“千里马”呢?  相似文献   

5.
在苏轼浩繁复杂的散体文章中,论说散文是一大类,而在其论说散文集群中有关历史人物论又是一类抢眼的文章。苏轼一生先后有四篇文章专门议论评价管仲,其议论评价的重点及表现手法都有差异。比较这些文章的差异,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显示出苏轼早期论说散文与后期论说散文审美价值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演变特征是其人生阅历磨励的结果,是其文学思想的新变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从“有为而作”到“以意为主”、从“有所师法”到“苏氏法门”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6.
从1905-1907年,王国维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论文,提出了“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等三大论说,其侧重虽有不同却有其内在一致的美学精神,这就是鄙弃汲汲于功利,反对“BuZui的文学”,试图化合“中西”,呼唤创造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之“大文学”。  相似文献   

7.
历史多项选择题自89年独立成型至今,一直在高考中居举足轻重地位.它变化多端,解法亦五花八门.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解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参照法.有些多选题的题干部揭示“论说对象”,选项都揭示“论说结论”,选项和题干围绕“论说关系”结合在一起.如94年旧高考第21题: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弹让制”是: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B.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C.阶级对立的产物 D.统一国家的需要.这类题选项“论说结论”往往似曾相识,迷惑性相当强.若直接作答,解题思路难兔扑朔迷离,既难选准,又浪费时间.为避免迷惑,可先把自己熟知的关于论说对象“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权威论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和‘家天下’开始”标记在题干“论说对象”旁,把它作为“参照项”,然后再把选项“论说结论”逐个和这一“参照项”相对比,在对比过程中搜寻矛盾点,求得正确选择.这种以首先建立“参照项”为特点的解法,就是“参照法”.这一解法的最大优点,是所立“参照项”可以帮助我们在选择前建立一个鲜明、牢固和可信的思维定势,这有利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选择.2.先答后对法.有些多选题题干是完整的“问”,选项是“答”,且题干的“问”又有多个条件限制,选项的答又很简约.如  相似文献   

8.
<正> 当中国比较自觉地引进西方文学,借鉴西方文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时,中国文学发生了“千古未有之奇迹”。这一变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全面革新,同时也是东方文学西方化的显著表现。大致说来,变化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有新的认识。中国文学的源头有三:一是短篇的抒情诗,就是《诗经》的绝大部分;二是散文写的历史,就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三是说理论证而富有艺术性的散文,就是先秦诸子的著作。从这三个源头发展下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以抒情或叙事的诗歌,谨严的史传和说理论证的散文为正宗。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属正源正派,只是后来从正宗文学的某些余绪,如史传的趣味逸事和论说的设誓引证中,分出的一条小小细流,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一般还是不把他算作文学的。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史记论”,多赞同班氏父子对《史记》的批评意见,瑕瑜互见,有得有失。笔者不论其“得”,而只言其“失”,并对其比较概括而笼统的措辞,进行具体阐释,以期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文中多参考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和可永雪师《史记文学成就论说》中的有关精辟见解而有所异同和补充,如对“崇势利”、“羞贫贱”的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加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这一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叙事美学上体现出与传统小说的很大不同,作品叙述了祥子买车和爱的追求的三起三落;即:祥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分别遭遇了三起三落,演绎出他人生的悲剧,体现出老舍思想中的悲观意识和宿命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于国民性的反思已进入到人性的深层,他对生命做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探索。同时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形而上的美学意蕴显示出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的革新及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并由此形成了新文学的叙事纲领:“人与事相互为用”的“灵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函盖了老舍生命与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本的向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但他的专业“写家”远没有从教时间长。青岛是老舍任教时间仅次于英国伦敦和济南的城市。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学、在青岛几所中学的讲演、在青岛发表的教育文章,以及他对子女、对儿童、对教员生活的深切关注,折射出一种宗教式、不乏幽默、深邃苍凉的教育情怀,为青岛教育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1966年8月24日含冤而死。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特撰此文,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徐德明著述老舍传记共三部,即《老舍自传》《图本老舍传》《老舍自述:注疏本》。其研究和著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引论老舍对三十年代"自传热"的反应,以凸显《老舍自传》的突破意义;二是分别论述三部老舍传记的特色,并作版本比较,以显示其内在的联系及创新发展;三是论述三部老舍传记所运用的传统学术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学者举奢哲与阿买妮,创建了彝族成体系的古代文艺理论,其中包括“诗骨论”。在后来上千年的时间里,又有多位彝族学者,对“诗骨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使之成为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老舍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十七年的缓步发展期、80年代的文本研究、90年代向人本世界转换以及新世纪以来在低潮中深入发展。老舍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探寻60年老舍研究发展脉络,不仅有益于深化老舍研究,而且会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由与国内研究不谋而合,到"反动",再到互动互补的过程.作者还对伊文金改写<骆驼祥子>和<离婚>,老舍几次改写<骆驼祥子>等现象给出了个人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老舍早期的创作生活经历与中西方文化有诸多关联:老舍创作中的基本思想,是剖析和批判"国民性"缺陷,并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他善于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特别是英国的狄更斯、康拉德等作家的有益营养,并把它们融汇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他以其对北京世态风俗的生动刻画,创造独树一帜的"京味儿"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