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机构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发挥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研究这支特种部队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对远程教育事业、专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科学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采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选择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作为个案,分析了这一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概括了它在远程教育四大体系,即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国际参考系和历史参考系构建和创新方面的贡献和标志性成果;从课题、论文、著述、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等方面,探讨和剖析了支撑这些成绩和成功背后的指导思想、核心任务、组织特点和研究范式。力图探究和揭示远程教育科研机构发展的特征、作用和规律,以期实现学术研究指导和推动远程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傅松涛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3):45-50,60
把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新形象科学地确定为教育形态类型学,是时代发展、教育科学分工和学科基本性质与历史使命的必然反映和要求.它用最具通用性和科学性的写生叙事、综合推演和科学类比有机结合的教育生态学话语、文本和思维方法,集中展示、准确描述、具体抽象和完整反映各种生态样式差异多样性和实质共性有机统一的教育形态和类型,深刻揭示和合理建构各种层面的教育形态和类型的生态结构、成因、运行和功能,为比较教育学学科共同体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生产生活专业园地和平台,启示和支撑共同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成员之间更好地进行教育对话、交流、共处、共识、借鉴、共享、互动和共建.  相似文献   

6.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推理和判断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经验的回忆、观察与操作、想象与推理、表达与交流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和形的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我校以"和育"文化引领发展,将"以和致育,奠基人生"作为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育"就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即以和谐、和美、和实、和悦为特征,追求身心、教学、课程、师生、家校的和谐统一,创造执中守正、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中西文化和融、教师多元文化和融、学校人际关系和融,很多学校将不同区域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个性差异内化在学校自身的特色建设之中,走内涵发展的可持续之路,提出“和融教育”校本的实践研究课题,如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该校构建独具特色的“和融教育”体系,在更高层面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和融教育”包括和融生活、和融教学、和融管理三个层面。本文从和融管理层面中的学校对教职工的情感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情感管理在干部与群众、理念与行动、教学与研究、责任与能力、工作与生活等各种关系有机和融,进而完善和优化学校的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五行”管理体系,实现以人为本、和融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7年度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入选理由:为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着眼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培养跨世纪的祖国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能力,只有在业务能力方面不断积累和提高,才能胜任继续实施新课程改革、继续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要求和学科教育教学要求。班主任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必须继承、发扬和光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谦虚谨慎、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合作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着重论述才子佳人小说的"对称性":从"情才","男女平衡倾向","诗媒","一夫一妻(二妻)"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尽力地追求幸福的结论。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太大的差距,使得男女双方在各自的爱情争夺战中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外嫁女"问题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通过对侵害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的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保护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相关立法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六·二”配备是古巴女排对传统“四·二”配备阵容的创新 ,是国际排坛对阵容的一种新的称谓 .分析“六·二”配备的内涵、特点及要求 ,结合古巴女排的赛场运用做一比较 ,提出了中国女排短期内不便运用此阵容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4.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梅州大侠"或"大侠"即指廖安祥,他是从黄坳俗文化生态环境中走向世界的客家英才,他的"侠义"精神的基础是客家文化的认同。文章从解读廖著入手,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与地方志书等,将其放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旨在探讨地方精英与俗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组建高水平女子足球队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队“体教结合”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体教结合”发展之路的合理建议,以求为中国女子足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地自元、明、清以来,上层女子在文学创作中以追求豪放涵脱为荣,并形成了女子诗文、弹词的创作群体;中下层女子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谋求经济自立。她们在各自人生的征途中,自发萌生了自强、“内刚”的意识。在吴地近代化历程中,吴地女子的这一意识与近代女权、男女平等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外柔内刚”的品性,为吴地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内动力。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从一桩不幸的婚姻入手,以女主人公康妮与看守猎场的雇工梅乐士之间的感情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倾注了作者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蕴含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