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2.
"一样"和"一个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和“一个样”都能表示“同样;没有差异”这样的意义,但二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句法上,“一个样”只能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宾语和补语,而“一样”还可以做定语和状语;在语义上,“一个样”有表示“差异性”和“意外性”的倾向,而“一样”没有这个倾向;在语用上,“一个样”具有强调的意味、不自足的语境特色和鲜明的语气色彩,而“一样”很少具备这样的语用价值。“一样”和“一个样”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二的主观性程度不同造成的。“一样”主观性程度弱,“一个样”主观性程度强。“一个样”的主观性程度强,既跟量词“个”的介入有关,也与“一样”和“一个样”的历时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徐渭在《南词序录》中把“谢娘”解释为“文女”,李复波、熊澄宇认为“谢娘”与“谢秋娘”关系更近。事实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谢娘”、“秋娘”、“谢秋娘”是三个屡屡出现的意象,而且各自有其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哥”、“一姐”一般被看成词组,意思是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近些年来,“一哥”、“一姐”以词汇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其直接来源并不是词组“一哥”、“一姐”,而是粤方言。本文试对词汇“一哥”、“一姐”的来源、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启”、“读”、“议”、“讲”、“练”、“评”教学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启”、“读”、“议”、“讲”、“练”、“评”教学法。该教学法共分六个步骤。 1“启”是指物理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生动的物理学史或故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情景等方式来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解释物理现象、探索物理问题的求知欲。“启”是本教学方法的首要环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7.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表示“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食物大多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汆”字念cuā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  相似文献   

9.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八大家”是“唐宋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唐宋文”的缩影。通过对“八大家”的分析,以点带面,既可以看出“唐宋文”数量可观、风格多样、体式齐备、理论丰富扣骈散并进的整体风貌,又可以加深对“八大家”的了解,还可认识到唐文、宋文在数量、风格、体式、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11.
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事件结构分析的方法考察流行语"被就业"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得出"被"的语用功能是凸显"有主观外因而内含状态的"事件特征。这种解释方案还可以很好地回答"被"字句研究中一些没被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案”和“桌”两类家具,在长期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方面相同相似,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家具的名异实同。其实,它们在形制、功能、文化蕴含等方面既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又有比较明确的界域。  相似文献   

13.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6.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领域,"理解"功能理应成为比较教育研究功能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理解"有着不同的功用表现;比较教育所要努力达成或实现的"理解"在不同参照系统中又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理解"作为比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比较教育的国际性使命中必然会体现出独有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类介词指的是“为”、“为了”和“为着”这三个介词。“为”类介词共具有五种语用功能:话题标记功能,篇章衔接功能,管界功能,排比、对举功能以及强调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很”和“太”在语法中都能做状语,二的语法功能相同,但是它们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主要从“很”与“太”的语义内涵及二的说明角度来比较它们连带结构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研究它在《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中运用的作用,在导学群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对指导教学实践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