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 僧肇,东晋时长安人,著名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高足,有创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他的佛教思想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一样,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僧肇少年时代,曾以抄书为业,对老庄的学说发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看到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维摩诘经》,“欢喜顶爱,披寻玩味”。于是出家为僧,研究佛理。公元四世纪末,鸠摩罗什至姑藏(今甘肃武威),僧肇赶赴姑藏,拜罗什为师。后罗什至长安逍遥园(即今草堂寺),主持译经,僧肇也随至长安,成为罗什最重要的助手之一。此后十多年间,僧肇同罗什一起从事佛教理论活动,一边译注佛经,一边著书  相似文献   

2.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小说《鸠摩罗什》沿着寻找、失落、再寻找的叙事主线,走向了痛苦的内心自省。主人公在追求人格自我完善的道路上,无力挣脱欲望的诱惑,并以狐狸、乌鸦、飞虫等组合意象来隐喻欲望的种种伪饰、变形。鸠摩罗什在庸常生存与理想超越的窘境中选择堕落,又在自我辩解与良知催逼的悖论里拷问心灵。作者借古老的故事内核演绎了现代性焦虑的全新命题。  相似文献   

4.
佛经翻译事业在中国延续千年以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主要涉及到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促成了汉语四声的出现;使汉语文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是积极的,给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研究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佛经翻译在语言、文学、翻译、思想、艺术和藏族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输入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依次为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翻译(也称科技翻译)、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针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进行概括,并对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实践及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佛经翻译事业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思想政治还是民族风俗方面,影响都极为深远。以下将主要探讨佛经翻译对汉语音韵学、词汇、语法及文体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尘不染"最早来源于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卷八,其最初形式为"一尘不着身",宋代的时候最终固定为四字格"一尘不染",在历史上还有"一尘不立"、"一尘不受"、"纤尘不染"、"一尘不到"、"不染一尘"等众多形式,因为音节对称、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强调性强等原因在竞争中取胜,发展到现代,意义扩大,多含有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身为作家兼翻译家的茅盾在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他在文学创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翻译事业,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崭新的道路。本文拟分析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及方法,并传达其对促进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译学研究中译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及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一流翻译理论家的实际翻译能力的观察 ,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涉及逻辑性、模糊性、衔接、重复与重叠、平衡、文体等领域。笔者认为 ,对翻译微技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出比较富于规律性的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谷歌在线翻译的具体实例总结分析出机器翻译的得与失,虽然机器翻译目前无法满足人们准确翻译的要求,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在为人工翻译做准备,提供参考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应对机器翻译的未来发展抱有极大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我国的翻译学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中西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特有的综合性思维与悟性思维使中国的翻译学研究缺乏继承性和深入性;其二,我国翻译学研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其三,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不完备;其四,研究风气欠佳。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要真正促进我国翻译学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不仅要克服主观上的被动,积极营造学术氛围,而且要利用现有客观条件,真正形成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里,这直接影响到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欧化具有两面性,欧化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却不能听之任之;翻译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引入"欧化"的概念,并对其分析讲解,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有效避免过度"欧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影视作品被不断翻译和介绍进我国,不断满足着人们对娱乐和文化的需求.字幕翻译受到了更多关注,相关的翻译策略研究也在增加,注释法则在字幕翻译中起到了传播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翻译实践性较强。如何处理好旅游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体理论在旅游翻译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变译者在原材料基础上采用各种变通手段,尽管与原材料有所出入,但却有利于旅游信息接受者的接受,照顾读者的利益、接受能力,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变译理论为旅游翻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有文化功能.语言交际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分析文化语境涵义的传译,旨在指出译者应建立文化语境意识,正确分析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由于忽视对文化语境的考察而造成的误译.同时,还应重视文化语境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旅游翻译实践性较强。如何处理好旅游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体理论在旅游翻译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变译者在原材料基础上采用各种变通手段,尽管与原材料有所出入,但却有利于旅游信息接受者的接受,照顾读者的利益、接受能力,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变译理论为旅游翻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纯语言方面转换"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和交流,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本文试图揭示《围城》译本中译者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来处理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和概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