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琛 《中华武术》2021,(4):30-32
柔韧素质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球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需要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许多教练在训练时都较为注重力量、耐力以及速度,忽视了柔韧素质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柔韧素质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方法及要求,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陈式太极拳散手运动素质训练的重要性、原则、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方面训练的可行性安排。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等。目前许多学校偏重于力量、速度和耐力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对柔韧素质的发展一股重视不够。通常认为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力量和速度。实际力量和速度的发挥和发展与柔韧素质有着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以38名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12周太极拳锻炼,并测定比较其锻炼前后的体重、体脂、脉搏、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 m(男)及800 m(女)跑成绩等6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体重指标外,男女大学生进行太极拳锻炼后以上各指标均出现积极的变化,说明太极拳锻炼可以减少大学生的体脂,降低脉搏,增大肺活量,提高有氧耐力运动素质和柔韧素质。提示太极拳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身体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何钢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53-54,68
为确定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结构特征,从中挖掘出运动素质训练的重点,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19项运动素质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以力量柔韧因子、专项力量因子、动作速度因子、基础耐力因子、速度耐力因子、灵敏因子六大类素质进行排序,其中力量柔韧素质是中、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中的主导核心要素;在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优先发展力量柔韧素质,但同时注意其他素质的均衡发展,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训练方面,探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处在体能训练和储备的最佳时期,需抓住各项素质发展的窗口期着力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与普通老年人的心率、血压、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数、力量、柔韧、灵敏等各项生理指标和运动素质进行测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与普通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大多数指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等指标优于普通老年人,这说明长期从事太极拳锻炼能够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外周循环,降低安静心率与血压,提高肺活量和台阶指数以及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太极拳运动对减缓心、肺功能下降的速度,维持和提高老年群体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不同运动素质训练对智障学生注意品质的影响效果,对智障学生的5种运动素质进行了分组训练,并测试了智障学生注意品质的4个维度.研究发现: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5种运动素质训练对智障学生注意集中都具有显著性改善;耐力、灵敏素质训练对智障学生注意分配的改善有显著性效果;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素质训练对智障学生注意转移的改善有显著性效果;力量、耐力、柔韧素质训练对智障学生注意广度的改善有显著性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的专项体能测试部分,从测试指标的选取、评分办法及测试结果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测试指标的选取较为合理,基本可检验出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能力;耐力素质及柔韧测试中运动员容易获得满分成绩,评分标准过低;柔韧素质以静力性的方式测试不能准确反映运动员的柔韧性在实际难度完成中的情况,测试方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根据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多年的训练实践经验,阐述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以推进教学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有效提高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12.
孙玮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8-28,30
跑步训练中可以分为变速跑、跟随跑和计时跑;跳绳训练包括短绳跳、长绳跳的训练方法。辅助训练方式包括多级跨跳、跑训练、上坡跑训练与柔韧性训练。本文主要研究高校体育训练当中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方法,先对高校体育训练中提高耐力素质的必要性进行简单概述,并重点研究高校体育训练中耐力素质训练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的训练方式,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振动训练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旨在探讨振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查阅前人实验研究文献,并对其结论进行总结归纳。结论:通过振动训练可以促进肌肉力量的增长以及肌肉爆发力的增长,对力量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振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肌肉爆发力,对速度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振动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以及肌肉耐力水平,可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及韧带的伸展性对运动员柔韧素质发展有着较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振动训练对柔韧素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1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监测与评价标准等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干预策略主要包括运动和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监测与评价标准有待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有待建立等。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和研究羽毛球教学、训练等相关文章基础上,依据健康体适能的概念,从其五个方面(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身体柔韧性、体脂成分)分析当前羽毛球选项课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情况,发现当前羽毛球选项课授课形式对大学生心脏适能和身体柔韧性锻炼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少儿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成功率,以浙江临安地区参加羽毛球业余训练7-8岁男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拟定的12项身体素质项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7-8岁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结构主要由速度协调、力量协调、柔韧耐力和上肢爆发力因子组成,进而构建7-8岁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模型,用百分位法建立身体素质单项和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为该层次羽毛球运动员科学训练及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动用可比性原则 ,将 2 0 0 0年福建省学生与 1995年学生就身体素质进行纵向对比 ,发现除力量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外 ,速度、力量耐力、耐力和柔韧性指标均显著下降。对此 ,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崇尚科学的饮食方法外 ,更要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8.
李康 《中华武术(研究)》2020,(4):106-108,101
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耦合联系,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问题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进行耦合构建,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速度轮滑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影响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有的教学地位.教学实践表明,速度轮滑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增强体魄、活跃业余生活,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竞争的意识;高校开设速度轮滑课程能增加体育教学的场地,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器材多样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具有优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田小健 《冰雪运动》2009,31(4):44-47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是其掌握高难滑行技术,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性因素。认为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提出在专项体能训练中应采用符合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专项技术特征大方法、手段提高运动员大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耐力、专项柔韧与灵敏素质。强调体能训练中应利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物理手段、心理学方法和膳食营养等方式进行积极地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