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明代驿传役编佥“唯粮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传役是明代民差中的大役,也是“最为民害而最可省,情最可恨”的重役。笔者发现明代驿传役的编佥不同于里甲、均徭等役“必验民丁粮多募,产业厚薄”,而是唯民户岁纳粮赋是论,不计人丁数额,编佥标准是一元的。明代驿传役编佥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迄今尚不为人所道,本文试揭橥申论之,窃意于全面正确地揭示明代各种役法之间错综复杂的分合同异及其演变有所裨益。失当之处,敬祈四方通人赐教。 1 明代驿传役编佥之法始颁定于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是朱明开国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役法。明代驿传役根据什么或以什么作标准去佥点民户出夫充役,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法早有明确规定,《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该年、月条载:……凡陆站……马有上中下三等,验民户田粮出备。大率上马一匹粮一百石,  相似文献   

2.
天津武备学堂诞生于我国洋务运动高潮时期,为我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这里曾走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绍曾、靳云鹏等一大批军政风云人物,还曾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建设人才。李鸿章为兴办天津武备学堂倾注心智。该学堂于1900年毁于“庚子之役”。其兴其亡,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一时代中国人教育兴国强军之梦的由起与破碎。  相似文献   

3.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4.
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西幸西安。据1914年12月1日《申报》载文:当时扈从太监三百余人,及至西安已千数百人,李莲英为之魁,侍太后侧,称大总管,很有权势,有“登高一呼,众山皆响”之力。其居室近“终南仙馆”。此馆如北京之颐和园,楼台池沼,花木泉石,备太后暇豫游宴。而李莲英常设座园中,以颐养遣怀。此时的董福祥,虽将成为中外“议和”过程中的牺牲者,但此时仍军权在握。李莲  相似文献   

5.
都知道老舍是在伦敦居住五年,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贫困,才把这个年轻人逼上写作的道路。老舍的父亲是旗军,每月仅三两饷银,全家生活十分困窘。庚子之役,父亲死于北京护城之战,连这点收入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71页“问答题1”为: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引者注),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失败——引者注)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请回答: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职业具有等级性,影响乃至决定人们的社会等级地位。官方以士农工商四民为良,娼、优、隶卒等为贱,社会身份地位低于良民,其“贱”之关键,又在于所从事职业行为的性质,即是否属贱业、贱役,所以堕民乐户等即使已除豁贱籍为良,若操原来贱业,仍属贱民,良民操贱业也同样为贱者;隶卒衙役中也有不属贱役而非贱民者,衙役是否为“贱”者,也取决于其“职”事是否为“贱役”,文章揭示官方将衙役中定为“贱役”的诸役名目,论述其职事行为、性质、特点及定其为“贱役”的原因。中国古代因职而贱者尤其是执贱业的娼妓等,职业低贱卑污而为社会一般民众鄙视,官方也有贱视政策,最重要的是本身及子孙不得考、捐入仕为官,以此不得齐同于四民之良。但在等级身份地位上,其与奴婢之贱者又是有区别的。法律中,贱者范畴为有人身隶属之奴婢等,即“因身而贱”者。其“因职而贱”者,在法律中不作“贱”者,他们在刑事命案中的判处,是以良人适用律量刑,高于因身而贱的奴婢等。但这并不表明其法律身份完全等同于良人,由于对其无专条律文,因而与良人之间的非命案刑事,法司掌握不一,判处中有考量其贱之因素的案例,也有作良人对待的。仅因职而贱者正因为没有人身隶属,也不...  相似文献   

8.
吴永,浙江湖州人,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时,任怀来知县,慈禧携两宫西逃至怀来,吴永成为迎驾慈禧一行的第一位地方官,成为庚子慈禧西逃的见证人,后又成为随扈西行的亲历者。三十年后,在浙江兰溪人刘治襄再三恳求下,吴永将见证的往事口述成一书——《庚子西狩丛谈》,该书被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为纪述“西逃”诸书中最佳之著作,可见史学价值之高。  相似文献   

9.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大自然中最辉煌壮丽的一景 ,然而 ,古人又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基于夕阳的这一特殊属性 ,古人赋予它双重意蕴 :辉煌中暗含着凄怨 ,壮丽中包裹着哀愁。夕阳意境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太阳下山了 ,鸡、牛、羊纷纷归巢 ,而亲近的人儿却不见回来。此情此景 ,怎不勾起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呢 ?《君子于役》奠定了夕阳寓相思这一主题的基调。唐代温庭筠的《…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时期民役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役的繁重在文帝时已见其端。开皇及仁寿年间,建大兴城,修陵墓,营宗庙,凿漕渠,开山阳渎,攻高丽等,动员人数颇亦众多。但隋役的苛重主要在炀帝时期。大业年间,民役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扰民之甚,危害之深,不仅远过于文帝,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究其特点,约有以下数端。一、侈大性。炀帝时民役规模巨大,在封建王朝中,可谓首屈一指。即以秦与之相比,似亦瞠乎其后。秦之役以造阿房、营骊山规模最大,动用人数约七十万人。而炀帝时,征发人数超过百万者,至少便有五次。如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②。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③。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④。七年,为准备辽东战事,征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以后,它由“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为伍”,向强化“攻势”姿态、“欲以独力并吞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回顾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三甲纪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中国人珍视当今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也有助于仍留有“崇欧蔑亚”文化心理的一些日本人正确解读当年与邻国的战史,使中日两国建立一种互信、共存、双赢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言趣读     
一呆役押罪僧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急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何以不之见?”(选自《笑林》)  相似文献   

13.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语言朴实无华,文中人物阮恒沉默寡言却向我们展示了一颗高尚、真诚的心灵。感悟阮恒输血时害怕而坚定的复杂心理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直击“矛盾”之处,感受“真实”之心,聆听“感人”之声,诠释“丰满”之魂,以突显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4.
在魏晋南北朝的史料中,“役”与“力”这类字眼触目皆是。它们在这个时期中有没有独特的意义?这些词汇引人注目地广泛出现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本文对此略陈俚见,以求正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5.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17.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教师博览》2003,(12):51-51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粱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为国家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相似文献   

19.
一狂热的战斗的湖南维新运动的产生梁启超在其所著“戊戌政变”附录二湖南广东情形中说:“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他省无真守旧之人,亦无真维新之人;湖南则真守旧之人固多,而真维新之人亦复不少。此所以异于他省者也。”从梁启超这段话里,可见湖南是当时维新和守旧两派斗争得最为激烈的省分。梁启超在这段话中,虽然还提出了“发逆之役,湘军成大功,故嚣张之气渐生,而仇视洋人之风以起”,和“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而谭嗣同辈倡大义于天下,全省沾被,议论一变”等,作为维新守旧  相似文献   

20.
敦煌边塞词中,描写内容丰富广泛,有反映与边塞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摹写闺中妇女思念行役在外的征人之情;还有反映风土人情、民族关系等等.在形式上,表现为调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