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陈立春 《体育科技》2023,(4):114-116
电影《夺冠》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讲述了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以真人原型为基础,找寻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挖掘“女排精神”“体育精神”的价值所求,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探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基本内涵的探析,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守体育课堂,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以体育知识、技术等为载体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资源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聚焦体育项目教育、行业育人,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校体育中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普遍较低,难以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上频繁出现如“身体锻炼与思政教育脱节”以及“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统筹联动错率低”等问题,且日趋白热化。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与体育学科建设同向同行,如何与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形成联系,如何与体育思政课程方骖并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体育知识功能间进行多维转化,彰显出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从体育育人主体间加强协作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从体育教育风向标引领开展强国思想,体现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分层有序的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张开臂膀”且“脚踏实地”向社会主义建设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术道融合”育人的目标,并需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三方联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存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性不足,思政育人价值彰显不充分;课堂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思政融入与育人方式亟待改善;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支撑性不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生成性缺失,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等现实困境。提出:遵循“产出导向”理念,构建可达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倡导“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环节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也存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实践内容有待丰富、政策支撑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建议体育教育应在“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设计中发挥体育教育优势;建设主题式体育课程平台,拓展育人范围;创新体育教育内容,形成多维思政教育空间,以期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5.
丁海洋 《体育科技》2023,(4):137-139
蔡元培先生关于“完全人格塑造”“健康卫生”“体育普及”“以体促美”等观念方面的体育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元素,通过整体化、动态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设计,使蔡元培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在涵义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发挥高效优质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协同育人。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时政需求进行思政教育;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把体育文化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难点及对策进行深入剖析。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在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显隐融合等4个维度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特质、价值契合、德育元素和科学方法。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失衡、体育教师思政能力薄弱、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乏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难点问题。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系统融入思政教育,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提升育人成效;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武术项目作为中华传统运动项目,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但有助于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有助于促进中学生道德素养与品格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渗透的重要意义,之后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中蕴涵的育人元素,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9.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论述开展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分析体育心理学课程注重身心的整体观、积极心理的育人观、服务他人的职业观以及实践导向的道德观等育人特证,而且在明确课程的整体特征后,从书本教学、学生经历以及体育精神3方面汲取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究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堂表达来推动课程价值转换,知情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精准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重新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回馈教学,以此来推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全员、全面、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中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排球课程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从思政教育大背景出发,凸显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转变课程思政与排球教学观念,落实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体育价值引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围绕排球运动的特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有特征为根据,让学生掌握排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品质、培养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载体。体育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2]。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人文、智育、德育等课程学习发展优势,对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功能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的对策,旨在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心不仅聚焦在体育学科所直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而且直击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的全过程。文章以寓德于体理念为指导,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了资源挖掘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评价体系失衡等问题。提出: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等决策。  相似文献   

14.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高”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双高”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双高”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双高”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双高”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要想在“双高”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传播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思政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定好思政标准。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作为“五育”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由此,深入挖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保证。通过着重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为进一步完善和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6.
刘敏 《武当》2023,(10):70-7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去,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整个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课程思政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研究,包括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结合武术专业的特点,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楠  陈红军 《当代体育科技》2024,(8):146-148+154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的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该文以高校篮球课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对高校篮球课程的分析,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建立篮球课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设计篮球课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篮球课思政教育的方法,并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致力于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在此目标指引下,体育类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运动心理学是体育类高校体育运动类专业的本科骨干课程。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追求身心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倾向,但需要环境提供持续的营养和支持。基于此,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立足于对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分析,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来设计并实践激发和内化学生协同吸收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动机环境,在具体教改中实现了5个方面的经验:以生为本,精心引入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思政资源来激发动机的教学内容上的“精”;“师”是基础,着力构建专业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上的“专”;问号课堂,“问”出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教学过程上的“问”;活学活用,构建问题情境促进思政资源内化的教学设计上的“活”;知行合一,做中学,磨砺意志深度夯实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上的“实”。另外,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还需注意完善教师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着重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打造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以构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21,(5):457-46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隐性教育理念的研究视角剖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价值。结论:通过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建立校党委、教务处与学院的三级联动建设机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建立评价监督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育体与隐性育人功能,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育人主观能动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高校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针对现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健身育人”的课程本质特征、“教、学、评”一致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十体”教育为指导的“有课程思政、有技战术、有比赛(或展示或演练等)、有体能、有负荷、有知识、有结构化、有乐趣、有间接传授、有评价”的“十有”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