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幼儿园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载着家长的重托,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回族后代、传承回族文化的重任。民族文化是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少数民族幼儿园实现园本化和民族化统一的必然。回族文化中有很多都是我们课程组合较为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整合必将拓展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视野,对于传承回族文化是十分有益的,值得幼儿园老师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尤其是散杂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河南新乡市回民小学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回族文化传承的视角对散杂区回族学校文化传承提出了重视回族文化传承、尊重学校的民族文化历史、将回族节日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开发校本课程“回民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我校是全省唯一的回民子弟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有历史传统,有丰厚的社区民族资源,有回族教师学生,这些都是开发与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资源。“回民文化传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5.
何兵 《青海教育》2014,(3):14-15
有百年历史的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是青海省唯一的回族女童学校.针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多、民族成分结构单一的特点,学校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力促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在民族文化课程化建设中熔铸民族团结教育更是民族地区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实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力争在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化建设中找到一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子,以期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回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回族节日、饮食、音乐、体育等民族文化的简单介绍层面,而对于型塑回族学生道德人格的传统道德文化这一深层文化内容,却较少涉及。本文就"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目的、开发意义、有利条件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的潜在性与民族团结教育渗透性需求是一脉相承的。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在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学生的民族文化风俗、民族红色文化等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重视基地文化环境建设、挖掘师生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基地制度管理等实践是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发挥效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正式课程之外,能使学习者获取非预期、非计划中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即隐性课程。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是国家以及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纳入课程建设范畴。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必须突出民族高校民族特征、团结特征、高校特征。根据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民族团结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把贵州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该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一条预期有效的能促进贵州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了民族体育文化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机缘并对当前困扰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的因素进行梳理;然后,提出了实现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学校的课程。民族学校的课程除了具有普通学校课程的共性之外,还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发挥了特殊的职能和作用,对此可以作多维解读。一是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课程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职能;二是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角度而言,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发挥了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交流中介的职能;三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的课程又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整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相似文献   

14.
回族教育在宁夏教育中占有很大的规模和比重,也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40年来我区发展回族教育的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亟待改进的思路,不仅有助于今后我区振兴回族教育、促进回族繁荣和民族团结,而且会对今后我国发展民族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2008年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一二三四五"工程,扎实开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索主要有:一是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瑶族传统文化内容;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倡设探究学习课堂;三是以社会化教育思维,构建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的协同教育格局;四是以课程思政思维,构建富有瑶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7.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四个认同"教育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属性,以专题化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地处中关村科技园,是一所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学校,目前有学生6500余人。为了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2008年10月,学校启动了"牵手各族伙伴,传承中华美德"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倡导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要求全校每一个班级都要牵手一个少数民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学校课程如何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接续的实现。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中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从四个方面寻求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接续的实现:一是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视野的有效拓展;二是课程内容的扩展;三是灵活多样的与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的采纳;四是谋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国家课程反映的是主流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差异较大,而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设置偏于划一,对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区域特色缺少反映。因此,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民族文化断层现象。为了让学校课程更加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应考虑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文化特殊性,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做到对自身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