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何林,赵大刚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1-3]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1])和“即录即...  相似文献   

2.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3.
校对美     
校对美程浩哲人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的快感。人们读书,是欣赏美,希冀获得精神上缺少美的发现。的愉悦和满足,获得教益。校对主体先于读者二十四年的校对实践,使我惊讶地发现:而欣赏到了人类智慧的美,这种美感,是长期操校对,原来这么美。虽然,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屈善施 《新闻知识》2004,(12):48-50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部分报纸编辑校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错别字这类低级的错误,如同一只只可恶的“白蚁”侵蚀着报纸,严重地影响到报纸的质量。报纸差错的出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和偶然因素外,反映出一些报纸管理和编校工作有所松懈。这个苗头应该引起各个方面和每个编采、校对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6.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7.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8.
学报主编要把好校对关卢传裔把好校对关,对办好高校学报是必不可少的。学报的校对工作一般由编辑承担,主编把好校对关也就责无旁贷了。首先,要把好思想认识关。编辑对于校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思想障碍:一是认为校对工作是“额外负担”而不是“份内之事”;二是认为“...  相似文献   

9.
校对,离不了“对”,要对照,对比,对证,对红,核对。校对,要“对”字打头阵;不论是排版错还是原稿错,大都是先经过“对”而后才发现、才挑出的。好一个“对”字,不知饱含着校对人多少的辛劳和智慧!这样的“对”,我们管它叫“校异同”。“校异同”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两相对照,辨其异同,重在“猎异”。不过,校出异同,并不是校对的目的;校对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0.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1.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12.
浅谈网上传稿给校对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上传输、网上拼版等无纸化运作技术的发展,文章见报速度的加快,校对程序简化、校对时间缩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随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出版质量、新闻准确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校对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实行了电脑操作,无原稿可做比较(即使有原稿,也只能参照比较),校对工作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运作方式为主,而是以在新技术条件下实施“校是非”的校对运作方式为主,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校对,而是应强化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时代的变化对…  相似文献   

13.
浅谈提高校对质量的途径曾林茹有人说,世界上行业“最险”的,除了医生,莫过做“校对”!我觉得这句话,说到点处,尤其是对目前出版物的质量所存在着种种问题,如遇到一些重要的政治术语、人名、地名、工程数据、药剂量等,有的仅一字之差,一撤之差或一点之差,往往会...  相似文献   

14.
认真就能把校对工作抓起来王冶民刘起龙我们江西的校对工作,走过“U”字形道路。以前,我省只有人民出版社一家。那时有一个七八人的校对科。校对科的制度很健全,有质量要求,有差错登记,有效率记录,奖罚分明,运行很好。后来,随着专业出版社的建立,把校对科给撤了...  相似文献   

15.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校对工作在保证辞书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辞海》的高质量与其多达12次的校对是分不开的。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辞书(尤其是大型辞书)校对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在辞书校对工作中充分发挥“校是非”的功能谈些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从“校是非”来看,辞书校对工作与一般图书的校对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要注意发现原稿和校样中的错字、别字、衍字、缺字,并注意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常识性、资料性错误等;特殊性则体现为辞书的校对还必须特别注意结构形式和编写方式方面可能存在的“硬伤”…  相似文献   

17.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9.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20.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林  赵大刚 《编辑学报》1996,8(1):26-27
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 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和“即录即排”式,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前者,如华光,科印和CCT;当然,有些内容对于后者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