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是目前国内公认的国产龙血竭的基源植物之一。由于龙血竭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持续增大,龙血树野生资源被大量采伐而快速减少而趋于枯竭。保护好龙血树野生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剑叶龙血树的人工繁育种植和人工诱导加速龙血竭形成是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文章系统综述了剑叶龙血树种苗人工繁育栽培技术、龙血竭形成机理与人工诱导血竭产生的研究进展,并对规范化、产业化种植高含量剑叶龙血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百山祖冷杉     
在我国发行的编号为"1992-3·(4-4)T"的邮票上,是一株貌似平常的树木,它是我国特有的第四世纪冰川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百山祖冷杉,别名冷杉,为松科冷杉属常绿乔木,因仅存于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得名。它在1963年由吴鸣翔先生发现,1976年正式定名发表。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依据组织能力及能力素质模型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资源及能力要素构成,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资源能力模型;通过对我国某重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验证了所构建的资源能力模型的有效性,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析了资源能力模型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资源能力模型的高校科研团队能力的EPD循环改进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了借助资源能力模型对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进行评估、诊断和改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世博园“天下一家”展馆内“智能家庭厨房”里的一角展示了一个面积5平方米的低碳家庭数字植物工厂,每年可以收获250公斤的蔬菜。这个颇具创意的数字植物工厂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设计完成,在由计算机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蔬菜的生长周期可以缩短一半。  相似文献   

5.
创新活动需要以资源为基础,科研团队之间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科研团队形成了不同的创新模式。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依据科研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个维度对科研团队创新模式进行定位,提出4种模式:乞丐模式、店主模式、明星模式、权威模式,4种模式分别对应了科研团队生命周期中的4个阶段,即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领跑期,并以多案例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科研团队要根据现有资源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积累优势向其他模式转化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北京时间8月2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以覃重军研究组为主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视角,对科研团队的生命周期特征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基于科研团队的资源和绩效两个维度,分析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发展过程中一般需经历的组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特征。针对科研团队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绩效、激励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科研团队建设对高校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我校实施的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为例,探讨了高校如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其特点与复杂性。该文通过调研,聚焦海洋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并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将调研高校的海洋领域科研团队分为“传统型”与“新型”两种类型,分析它们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团队、带头人与成员、管理机制等层面提出了高校涉海科研团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压得到西藏色季拉红景天属植物12种,文章分别对资源种类、经济价值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应对红景天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科研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人工栽培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开采与保护,使这一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由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教授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经多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绘制出药用兰科植物铁皮石斛高质量全基因组基因图谱,在药用开发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是兰科植物的重要类群,具有重大的观赏、药用价值,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2.
以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导向、引领全体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对团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国防研究所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分析国内外科研评价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军工科研型事业单位的使命与本单位科研团队建设实践,以任务和结果为评价标准,从"目标实现、突出成果、人才培养、组织运行"四个维度,分解出16个"二级指标要素",构建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有利于研究所科研团队建设的评价模式。实践证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规避"近亲繁殖",倡导"远缘杂交"已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普遍趋势."远缘杂交"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影响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分析了团队互动过程、团队氛围、团队领导、激励机制和团队生命周期对"远缘杂交"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远缘杂交"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6月23日,备受瞩目的"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举行,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院长王志明获得"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其提名理由为"在成都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学术特区,为西南科研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同年获得此重要奖项的还有"中国天眼之父",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而在2014年,王志明教授的人工材料国际团队和另一位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同时荣获第  相似文献   

15.
从边缘学科的定义、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图书的中图分类、教学团队的定义等进行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课程教学构建。从边缘学科课程符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学团队应该具备创新性等角度,确立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定位;结合专业特色,确立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业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定位。对3个专业的植物资源学理论和实验多媒体教学以及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拓展平台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业行业特色的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团队认同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一种归属感,是团队成员在团队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心理变量。而科研活动是一类有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团队成员的心理资源,因此,科研团队的绩效产出与团队成员的认同有密切联系。但现有研究在团队认同与科研团队创造性绩效关系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而且少有研究涉及团队认同的前因变量。基于魅力型领导、团队认同和团队绩效的相关理论,提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假设,并通过对30个科研团队共209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科研团队成员的团队认同在魅力型领导与科研团队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科研团队建设对优化高校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探索基层科研组织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高校如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研创新团队是高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多数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团队组织松散,创新能力不足。文中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以西安科技大学矿井功能性充填创新团队为例,给出了"以协作共享促个人成长"为理念的"协作-共享"团队管理模式。针对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矿井功能性充填科学和技术问题,文中提出的"协作-共享"团队管理模式分为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分解、小组计划、协作、共享、考核与奖惩6个主要环节。每个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明确,团队具有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特征,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协作,激励措施合理,确保了团队科研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正>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兴,一个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大山里的白族汉子,钟情于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称娃娃鱼的自然资源保护、人工繁育科研以及产业系列开发。他十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由一人先富再带动2万多农户共同致富,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确立科研团队集体与个体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团队科研产出的关键.高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由于科研规划定位的盲目性、粗放性,资源竞争局限性以及科研人员水平差异性的影响,在实现团队整体利益时必然会牺牲到成员个人利益.基于激励相容的理念,为实现科研团队和成员的最优利益提供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