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1年9月,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开始在全国实施,在部分实验区开始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此外,《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课程标准》从思想高度突破了原来体育课程的传习式框架,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一部…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涵义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体育课程进行了人为的界定,小学称为《体育》,中学称为《体育与健康》。这一称法虽然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但多少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不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程统一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式给这门课程赋予时代的色彩,符合学科发展观,也更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正确认识《课标》设置的学习目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把"基础性"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四大特性之首。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  相似文献   

6.
浅论技能学习、新学习理论与快乐体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立 《体育教学》2002,(1):11-12
技能是指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在国家新颁布的《体育(1-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运动技能学习被确认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在这个领域中,《标准》把运动技能学习分成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技能  相似文献   

7.
对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主要依据 一般认为,构建课程教材,应当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笔者认为还应当考虑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等。结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构建,还必须考虑改革后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实践活动为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 …  相似文献   

8.
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各地中小学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改革,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其中,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就是在这次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典型.通过对本案例深入考察研究,其目的在于为我国中小学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英国教育部、就业部和课程审查局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2001年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本)也在实验与修订中。为了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现将中英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得到启发,把握其实质。一、中英体育教育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点l.明确体育教育课程的性质是必修课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小学体育课应抓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不失时机地、循序渐进地、带有侧重性地进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分析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首先姓体,强调以动为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全新教育理念基础上,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细化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  相似文献   

13.
<正>新修订并送审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是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由此可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先后进行了八次改革。最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制订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  相似文献   

15.
吴江 《体育师友》2002,(3):38-39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既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又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省全日制普通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生、教师和校长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分析其成因和对策,以期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应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期——高原期——突破期——发展期——平稳期。笔者从本地区、本省的种种情况看,认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其主要标志是:(1)原有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剖析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以教育部制定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就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求在新课标实氍下构建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可操作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发表在《体育教学》2004年第3期刊登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几点错误》一文中,徐老师认为人教版《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本,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关于练习方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正>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课也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重视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是一条好的经验,应当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