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经常有人写文章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也发现,确有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甚至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为此,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对改进教学是必要的。 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1296名初中学生(其中初一448人、初二432人、初三416名)进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20%。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喜欢上体育课的男生占82%,女生占63%;对体育课抱无所谓的男生占13%…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怪圈,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太格式化,形式太僵化密切相关。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也要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单舜 《体育科技》2014,35(4):119-120
通过对学校体质测试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探讨,发现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利用体质测试的结果进行教学,可以对体育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体质.学校体育教师是体质测试的直接参与者,为此教师的对体质测试数据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些数据的使用效果,体质测试作为一种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测试,其结果的有效利用对学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提高大学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方法:对大学高年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课学习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一年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5项体质健康素质测验,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各项健康素质明显好于未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增多。结论:大学高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或学分制选修课,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既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或受到消极的抑制。因此,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与非智力因素有关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有: 1.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 2.教材难度大,不易掌握; 3.学生想象中的体育课与现实中的体育课有较大的差距; 4.教学中缺乏选择性和自主性; 5.教法单调、枯燥; 6.场地器材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上述原因压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致使有些学生失…  相似文献   

6.
分组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少学校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学生喜欢自己玩,只是受考勤的约束,不得已勉强上课而已。即使上了体育课,也是出工不出力,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为改变上述不良现状,笔者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分组比赛法进行体育教学。这一教学的基本特点是结合青少年的竞争心理,并利用竞争诱导学生自发的积极练习的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分组法的合理实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譬如,笔者在篮球…  相似文献   

7.
采用调查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成人高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变化进行研究,寻找其变化的根源。通过比较,发现两类学校的学生由于体育教学要求和体育锻炼时间长短的不同,导致成人高校学生的体质比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差很多。为此,建议各成人高校要像普通高校那样,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增加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丰富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世岩  刘菁 《体育学刊》2003,10(6):88-89
对西部地区甘肃、青海、新疆、重庆等城市、县镇和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体育的理解、课程价值的认识是较正确的;少数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学习“不大有用”,但又比较看重体育课成绩;还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大合理,希望对活动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体育成绩评定趋向多元化,不赞成体育与健康知识采用测验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调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学体育怎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怎样体现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这是当前中学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对上海市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普遍喜欢体育运动,但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较低;部分中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上“玩”得不高兴,难以享受到运动的乐趣,部分中学生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不知道怎样锻炼身体,参加身体锻炼的主动性不够;体育课对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相似文献   

10.
陈志坚 《体育世界》2014,(12):130-131
目的:通过对2010—2012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各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学生个体素质发展单一,大多数大学生很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结论:学生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年级越高体质指数越低,年级越高锻炼积极性越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取得体育成绩,对体育课兴趣不高,需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忽视了高校体育的心理功能因此走入“体育即育体”的狭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认知、情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行为意向却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影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态度的主要教学因素是:学生体育基础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交流不足、尚未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旨在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未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高校体弱、特形学生的体育教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山医科大学1994~1999年学生入学时身体素质、体质指数及教学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体质指数基本合理但两极分布有加大的趋势,体弱、特形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前常规的体育课教学;提出应当切实抓好中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根据现阶段的需要,增设特形生班,形成体育课教学目标层次多样化;初步研究了体弱、特形学生的分类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脱节,是造成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采取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课程成绩构成、建立课外锻炼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课外锻炼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外锻炼的组织等改革措施,形成课内外一体化,通过体质测试等数据的监测,检验课改效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学习倦怠视角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展开调查。掌握学前专业学生在体育课倦怠的原因:身体素质差,对体育没有兴趣;课堂学习没有目标;与教师关系不好,有抵触心理。提出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练习;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的态度;给予课堂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提高教师的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相应对策。以期为幼专体育课更深入、具体的策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运用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了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增加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自由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采用分项、分层教学,完善了考试办法。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适合于高校,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中国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但是,当前国内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低的问题,这样对其全面成长起到制约作用。公共体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载体,培养其健康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但是国内高校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上普遍存在低下的问题,而很多专家认为国内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出现不断下降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主要分析大学实施公共体育课的问题,基于健康中国思考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ackground: Fitness testing is a commonly appli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implemented in both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 Many teachers believe that by us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sts, they are abl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feedback regarding their fitness status, and furthermore, increas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later in their lives. However, empir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students’ affective responses during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is limited.

Purpose: The primary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joyment and anxiety differed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and PE in general. In addition, the measurement invariances over time and between Grade 5 (aged 11–12) and Grade 8 (aged 14–15) groups were determined.

Method: A total sample of 645 Finnish Grade 5 (N?=?328, 50% boys, mean age?=?11.2, SD?=?0.36) and Grade 8 students (N?=?317, 47% boys, mean age?=?14.2, SD?=?0.35)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Series of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level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 between general PE and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and between age groups. Strict factorial invariance was supported for both enjoyment and anxiety scales allowing for latent mean comparisons. Latent mean differences were studied using z-tests.

Results: Grade 5 students perceive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enjoyment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 higher level of somatic anxiety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compared to general PE. Additionally, for Grade 8 students, levels of enjoyment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somatic anxiety and worry higher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than in general PE. Furthermore, enjoy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somatic anxiety and worry lower among Grade 5 students compared with Grade 8 students in both contextual PE and during fitness testing class.

Conclus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joyment were lower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compared to PE in general. Additionally, students perceived lower levels of cognitive anxiety and higher levels of somatic anxiety in fitness testing classes than in general PE. It is noteworthy that students might not significantly dislike fitness testing per se but instead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affects towards PE in general. Generally, practitioners conducting fitness testing lessons are encouraged to embrace different strategies such as fostering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or promoting mastery climate to facilitate enjoyment and diminish anxiety.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颇多,为高校体育改革带来了活力。文中综述了几种教学模式,提出了从国情出发,根据学生的素质状况,应选择“并列型”教学模式,强调“基础体育课”的重要性;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学体育教育步入正轨,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浙苏皖赣鲁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为全面了解广大农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情况,以浙、苏、皖、赣、鲁5省部分农村、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从3个不同的层面,分别对乡镇、行政村为农民提供基本体育服务以及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针对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政府需要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提供更多的保障,加大对村级体育扶持和帮助的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为行政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月祥 《体育科研》2000,21(4):48-49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终生体育的收益者。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状况,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