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婕 《东南传播》2018,(4):143-145
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装饰物、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副言语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从非言语传播的视角,对小说《芳华》中刘峰与何小嫚的人物体语、物的非言语传播以及副言语进行分析,进而探析非言语传播与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非言语交际是一种传播行为.非言语交际通常发生在当事者的无意识中,但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强化、替代或否定言语行为,可以传播相关的意义、情形及欺骗性.尽管许多民族文化都共有一些非言语交际行为,但是非言语行为代码往往都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有时,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可以形成一种文化的定势.本文试就非言语交际的文化意义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人物王熙凤语言技巧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颇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解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其言语技巧,以期给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4.
镜前传播行为,是制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特有的角色行为,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特定情境—现场,面对摄像机向观众直接地、即时地传递现场信息的信息化作业。这一特定行为由记者的现场思维行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现场思维行为是其内隐形态,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其外显形态。  相似文献   

5.
孙雅超 《大观周刊》2011,(47):14-14,13
在人类交际中,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在东方文化中,非言语行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礼貌作为语用学中重要的概念,一直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而这些研究主要构建于言语层面,对于非言语交际在留面子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基于礼貌理论并以非言语交际为出发点采研究身势语对面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绝非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着打扮、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表意的重要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角色.他们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活动.非言语传播的合理运用也会增强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加强了新闻事件传播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因此一名记者在镜头前表现的好坏,可以说是影响新闻事实传播效果的关键.结合当今电视媒介可试听性的特殊属性,人类发现只有将有声语言传播与非言语行为传播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以非言语行为传播为视角,分析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非言语行为,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明珍  王嘉  章兰红 《大观周刊》2012,(50):132-132
文章对违章用电、窃电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进行用电检查,严厉查处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讯息,也称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对于口语来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往往又能起到表意的语言作用.电视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开架制的普遍推广,不少高校馆的书刊丢失等违章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高校馆读者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院学生阅览室使用现代防窃装置仅三个月,就连续查处15起大学生拿窃事件。在处理过程中,我们立足于管理育人,既不搞简单化,也不靠大道理,而是运用了一些心理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面对复杂难辨的违章行为,应针对违章读者的“自卫”心理进行分析——开始的判断要科学。各种违章情况,特别是拿窃的行为一般较为复杂、隐  相似文献   

11.
〈一〉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一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播出后,观众在谈论报道内容的同时,往往也对现场报道者品头论足。记者的衣着、风度、气质、表情、语调、动作,乃至于一个小小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的话题。这表明,记者在镜头前进行言语传播(即现场解说和访谈)的同时,其表情和动作等非言语行为,亦在传达着信息。非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它是言语传播行为的伴生物,并构成言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成为它的  相似文献   

12.
李敏 《新闻界》2007,(4):176-177
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一场言语交际行为。为了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更好与之相沟通,记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采访工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言语交流是促进人们交往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非言语交流时言语交流的辅助和补偿作用,阐述了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4.
方刚  汪梅子 《今传媒》2012,(3):75-76,87
在一个普通的两人对话中,口头言语渠道占据了35%的信息意义,这意味着超过65%的意义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传播。在人际交往中,交流双方可以不说话,但不可能不传播,我们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情况下使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本文以收视率较高的2011年8月15日江苏卫视特别制作的一期相亲纪实专题片《不见不散》节目中男女嘉宾的非言语行为为例,体现了非言语传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分析了非言语交流对言语交流的辅助和补偿作用,阐述了非言语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6.
重视馆员服务中的非言语信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颖卓 《津图学刊》2000,(3):138-143
馆员的非言语信息是图书馆服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非言语信息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重视、研究馆员非言语信息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韩雪峰 《当代传播》2007,(5):106-107
通过从传播学和语言学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并阐述了言语行为人际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传播的演变历程,是一种历时性过程,同时,又共时性存在,成为不同的非言语传播类型.文章历时性地考察非言语传播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期待给当前共时性存在的不同非言语传播类型的实务以启发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图书馆员与读者间的非言语沟通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言语沟通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图书馆幽静的工作环境中,有利于加深与读者间的交流。本文分析了非言语沟通缘起及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了非言语沟通在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促进读者服务工作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走向优质服务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