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高素质”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品质,同时也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题是“学做人”,它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体现了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走向。人文精神培养要融合到职教改革中进行,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的关系,要按职教改革思路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途径,包括“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基于社会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基于实践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职教特色,把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重点;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四化”,即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同时构建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成长能力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针对“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双高”背景,根据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群服务大健康产业的专业特色和中医药文化的优势,研究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等的要求,确立了专业群的思政主线,并对专业群内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特色鲜明、充分体现职教精神的教材;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的优势,使师生沉浸式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机制;初步构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群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协调统一、多部门合力推进、全方位一体化育人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结合职教师范生及第二课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第二课堂对培养职教师范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理念,并构建了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是提高职教师范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绍兴市积极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教课程改革,建立起由“学科为中心”向“多元整合”转移的课程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绍兴职教课程特色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教学”课程模式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又要依靠管理者和现场操作者素质的提高,而管理者和现场操作者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必须构建一个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而这个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培养“双师型” 的职教师资队伍,包括中等职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师资和培养他们成才的母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师资,同时加上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以理工专业特色为主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是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相适应的。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质类课程、发挥图书馆综合信息的渠道作用等,高校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S高校为例,对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调查分析专升本职教师范生职业能力现状和培养状况。结果表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教师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割裂、跨界协作欠稳固、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缺乏等问题。因此,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应以“三性”培养为主线,深化高本“三二分段”职教师资联合培养;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的契合度;以实践技能为重点,构建稳固深层的跨界协作培养模式;以双师素质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韦星 《华章》2013,(24)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核心课程,如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如何做好课程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大学语文为例介绍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的经验,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安排和课程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0.
黄一斓 《考试周刊》2011,(57):206-208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选择和设置应坚持“育人”原则、整合性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确立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课程地位,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同时注重人文素质课程的文化性,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顺利、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教课程设置是以“专”为主,还是以“通用性”为主、兼顾第一岗位的学习与训练,这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从何谓“通用性”入手,论述中等职教课程设置中的“通用性”,并在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何要坚持“通用性”,阐述了“通用性”的意义。提出中等职教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相当于高中化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从而得出结论:“通用性”应成为中等职教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历教育、会计职业资格教育和会计执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院构建和完善了一套“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化、突出“专业、技能和双证书”一体化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会计职教师资的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开展的人文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全才”和“通才”,而不是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工程师。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要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包括生态整体观、和谐并且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偏废。要做到这一点,应当调整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重点开设科技史、工程学等课程,并且提高工程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全过程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 《文教资料》2011,(10):220-222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在许多院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文章就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和培训中的先进理念,依托知名企业文化活动的经典案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教学活动中,探讨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必须不断突出其类型特征,不仅要在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实现普职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上持续发力,更迫切需要建成一支具有匹配类型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效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着力破解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系统问题,立足校本发展策略,以优化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精准支持力度、推进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双师”素质认定标准体系、协同“三教”改革进程、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发挥为路径,不断优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16.
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优化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渗透和课程整合,构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等。  相似文献   

17.
简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教模式,这种“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文化背景、企校联合的办学方针以及师资特色等方面评述了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的职教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医学高职院校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一是要构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融合育人格局;二是加强临床师资的人文教育培训;三是加快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达成人文素质培育;四是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彰显高职医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9.
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存在高层次学历教师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基于国内外高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经验分析,应通过加大定向培养和常规引进培训相结合、独立培养和联合培养相结合、构建专门化培养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能力;通过制定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严格实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要求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理念的特色化。文章通过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五个特色理念:动态生成性课程理念,整体建构性课程理念,真实体验性课程理念,人文素质性课程理念,政策导向性课程理念,力求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