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2.
《归园田居》等陶渊明诗文蕴涵着许多现代生活理念,这也许是陶渊明诗文在新时期依然魅力无穷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晋代到宋代,古人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品评,出现了一个由气到韵的转变。晋代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渊明诗文中蕴含着阳刚之气,彰显了陶著“气”的风格;而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结合苏轼的评价,阐释出了渊明诗文“韵”的魅力。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向,宋人从新的角度鉴赏诗文,陶诗的妙处便被更透彻地参悟出来,最终使得陶诗地位经典化。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其大量创作田园诗早于谢灵运;他的散文情趣高妙,神气萧散,自然虚灵,魅力永恒。但在生前声名不显。其文未被《昭明文选》著录,最早评论其诗的是梁朝钟嵘的《诗品》,不过也仅将其列入中品。自齐梁时修《宋书》,沈约著陶渊明本传,归入《隐逸传》,后继之《晋书》、《南史》及萧统史著,“陶传”蜂起,陶渊明诗文始传颂一时,声名日炽,至唐宋时奉为圭臬,如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对陶渊明诗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成…  相似文献   

5.
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了总结。的确,陶渊明写诗不在于浓艳粉黛精雕细刻地描绘万物本身,而在于通过其诗作将其坦荡磊落的心灵表现出来,以达到艺术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趣味无穷。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的诗往往是“田家语”,平淡质朴,善用比较接近生活的语言,明白如话,平平淡淡写出来,但他的这种平淡并非是对事物的原始记录抑或是照搬照用,而是诗人对这些田园中最平常的景物和日常的生活一经描写,便注…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然之中有无尽风彩,平淡之中蕴含真淳。  相似文献   

7.
朱熹在评价陶渊明诗时曾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当代袁行霈先生也认为:“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事实上,正是这种率真,自然构成了陶渊明诗文特色的核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境界。如果你想领略陶渊明洗净铅华的情感世界,不妨细读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中的两个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然”一词,道出了陶渊明为人与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诗人用全部热情创作出的一种诗文风格。本文试图对陶渊明的自然质性进行解析,从而探索陶渊明诗文和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于一隅。  相似文献   

11.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止酒》诗,有人说它纯系游戏之笔,有人又说是真正要止酒,从写作年代入手,结合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他的人生态度来看,是否止酒,陶氏是委运自然,而这正是他诗文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不仅具有朴实清新的自然美,更富有率真淳厚的人情美,表达了淳朴的乡情和深厚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依据,从陶公真淳高洁的品性,看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及其物我合一、任真自然的境界,进而揭示“无我之境”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8.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初唐诗人王绩的隐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绩是隋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所作诗文也大都反映他隐逸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在当时和后世人心目中他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士。如新、旧《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四友斋丛说》称他为“唐时隐逸诗人第一”。 综观王绩生平事迹和创作,极易使人联想到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不仅是因为王绩在诗文中屡屡提到陶渊明,还因为二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譬如他们都有足以自矜的显贵的家世,自幼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幻想,陶渊明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王绩也是“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层层设疑,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豪华落尽又尽现真淳,令人无比神往,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