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出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关键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构造充满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空间,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以“人性为本位”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这种理论的最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谋求如何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自我”以及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教育思想上要求人性的复归,而在教育实践上向人类情感世界的趋同。因此,现代人本主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我发展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在其构成的各个关系网中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代表弗罗姆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在于实现了人们从‘消极意义的自由’(仅仅是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向‘积极意义的自由’(以‘自我活动’为特征,即自主地,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的过渡,使理智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基本理论特征○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吴倬所谓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观,是指关于人为自己的成长设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的学说。在人本主义思潮中,萨特、弗罗姆、莫里斯、马斯洛等人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很有代表性。那么,人本主...  相似文献   

7.
自我发展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在其构成的各个关系网中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代表弗罗姆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在于实现了人们从‘消极意义的自由'(仅仅  相似文献   

8.
自我,在西方心理学界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詹姆斯(1910)和苏利文(1953)都把他们对自我的重视当作其人格理论的中心特征。其他人格理论家,如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霍尼和一些存在主义者、美国的人本主义者都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格的一个关键成分。正由于“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它的研究已渗透到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延伸。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率先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在追求自我、本我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大学生在对西方化产物的接受、崇拜及理性扬弃后,生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性的自我实现概念:融“小我”于社会的“大我”之中。  相似文献   

11.
真诚尊重理解--论罗杰斯情感教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将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理解”为内涵和特征的情感教学理论,对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杰斯情感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观、“以人为中心”的人格理论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实践依据基础之上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事物本质,而是由经验着的人按自己的知觉赋予的。罗杰斯接受这个主张,认为每个人存在于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不…  相似文献   

12.
一、青少年自我实现的现状分析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使之充分展现并获得完善发展的过程。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曾明确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形成了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它所倡导的各种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当代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原则。一、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人的本性持乐观肯定的态度,认为每个人本能地具有朝着有利于个体潜力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趋向。这种趋向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内在潜能作最大的实施”。在“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提出: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王美 《化学教与学》2012,(8):70-71,51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因此,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师的人格中崇高与世俗对立统一,是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表现了对外部刺激所持的情感、自我控制和理智升华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将对立的、二分的整合为统一。他所谓的心理健康的人,特指“自我实现者”,是那些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需要,尽其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教师人格要达到以育人为自我实现的高度,心理健康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前一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鼓吹个人“自我实现”的声浪也甚嚣尘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对立的“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观,严重地腐蚀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个人“自我实现”的理论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它渊源于16世纪开始,17、18世纪进一步发展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贩运自当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如萨特的  相似文献   

17.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格理论”中的“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中心教育”、“自由学习”等观点对我国的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借鉴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对人的潜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这个前提下,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对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以及“学生中心教育”等观点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一定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亚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90-90,F0003
新课标提出了“完整社会人”的概念,把所有的思想融入学科之中,所以,英语课程也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人本主义(humanism)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必须信任任何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象心理治疗人员与委托人的关系一样,应当是平等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或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热情等学习潜能获得自由提供帮助。“自我实现”是罗杰斯的人格理想和“非指导性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这一长远目标通过“非指导性教学”实现,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完善,最终成为人格和自我健全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20.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