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体育的人文性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竞技体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竞技体育的主旋律,成为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就要实现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逐渐融入到竞技体育中,快速提升竞技体育的训练成效,已成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运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竞技篮球训练的原理、规律和特点,为提升现代竞技篮球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训练是一种控制,控制是通过系统的建构和对系统运行的动态调控得以实现,而动态调控又是依赖于信息反馈系统得以实现的。竞技篮球训练的最终成效取决于控制系统建构的科学化水平和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结构的优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校小学生不仅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还要成为体育事业的建设者,而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是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保障.因而竞技体校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便显得极为重要.长文针对竞技体校小学生文化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适合竞技体校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竞技体校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建校30年来,遵循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理念,从为国家培养奥运后备力量,到肩负着培养后备力量和为国争光双重使命,走出了一条利用体育院校优势,学训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道路。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竞技体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应对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与巨大挑战,竞技体校发展应选择争取型战略,采取积极开拓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末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少年业余训练国家办的(区、市体校等)投入大、训练规模小、效率低,社会(团体、个人)办的虽然规模大,但由于参与训练需求不同,很难培养出竞技体育所需的后备人才。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构想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社会业余训练协调与服务的公办民营机构,通过该机构运作。加大社会投入,调动社会训练力量与国家共同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促进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9~11岁儿童游泳基础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南 《游泳季刊》2010,(1):16-19
1前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体育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从体育运动学校到业余体校再到健身俱乐部,全民重视体育的热情高涨。我国已渐渐成为竞技体育的有力竞争对手,要与其他发达国家竞技游泳抗衡,基础训练不可忽视,基层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游泳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中,少年儿童时期的基础训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频频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民的自豪感,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我国“金字塔”型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人才培养体系。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几乎全部是体校培养输送的。基层业余体育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其训练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最高水平的结果。由于基层业余体校的训练为打基础阶段,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基层业余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省级体育运动学校是我省业余训练与竞技体育的一个关键衔接点,也是竞技体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我省竞技体育阶段战略走向,从如何尽快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角度,围绕对省体校现状的分析及工作定位的选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重视,加快体校建设,在我省竞技体育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基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省竞技体育长远发展战略出发,论述了建立完整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如何发挥体校、中小学业余训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达到近期目标和长远战略的协调发展,最终为实现江苏省体育强省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F002-F002
吴瑛(1957-),男,山东蓬莱人。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O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留校任教。199O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中央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副校长,现任竞技体育系主任、附属竞技体校校长、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运动训练学会委员、中国摔跤协会执委、中国举重协会执委、上海市田径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2.
在低流动性、封闭性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不鼓励竞争思想,体育竞技理念也受到压制。而高流动性、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则倡导社会竞争思想,在体育领域中也鼓励竞争理念。研究发现,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竞争逻辑的折射与延伸。体育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但竞技体育在给人们带来刺激与快乐的同时,也造成人们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三级(区县)体校重点任务是挑选、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苗子,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基础性的体育事业.作为体育精英参加的高层次体育竞赛,大部分三级体校的运动员由于受选材问题、科研水平、训练水平、人数限制等各种条件因素制约,加上可能产生的运动损伤等原因,不可能成为专业运动员,体校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只能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一样走上社会.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将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的运动项目设置融入上海竞技体育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认为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的项目设置应分为优势项目:古典式摔跤、田径、武术(套路、散打)、击剑和拳击;潜优势项目:跆拳道、女子举重以及女子自由跤;开拓发展项目: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提出发展构想: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严格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训练、科研一体化体制;扩大竞技体校的规模,建成上海较大规模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优势项目的水平,争取建立部分项目国家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代竞技体育的参加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竞技体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竞技体育竞赛结果的影响,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与社会中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2001-2004年周期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横向比较,总结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指出竞技体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9,(2):19-36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演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可持续性不足、带动效应不明显、辐射功能没能很好发挥等问题;仅靠技术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调整已不能解决这些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本研究将社会"心态"的思想引入体育学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心态路径进行探微有助于找到竞技体育改革的全新思维视野,并建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心态路径及行为逻辑,以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主要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温州市业余体校运动员的调查,统计温州市业余体校运动员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阶层来源的分布结构,并通过和温州市社会阶层结构的比较,分析各阶层参加竞技体育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一、县级体校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意义 举重和其他许多竞技体育工作一样,选材是训练的开端。体育信息和体育科研的现代化使世界范围的运动训练方法日趋接近,选材便成为胜败的关键。把具有从事举重运动特殊先天能力的少年选拔出来,给以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的先天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可保证多年系统训练顺利实施,进而达到高度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竞技体育的提高和群众体育的开展与业余体校是密不可分的,业余体校教学、训练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业余体校的教学训练,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工程。业余体校使青少年系统地接受体育专业、技术,特定内容的训练,为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