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学术界围绕“振聋发聩 (目贵 )”一词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这个成语“组词没有客观依据”,因而是错误的 ,在规范性和理据性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要再使用就应将“聩”改为“目贵”。为澄清这种用所谓“客观依据”来检验一切语词“意义理据”的错误观点 ,本文对“振聋发聩 (目贵 )”一语的版本依据、意义理据、源头流变等进行了辨析考证 ,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修辞上的夸张性的比喻说法 ,应重视文学修辞语言与科学逻辑语言的区别 ,对“振聋发聩”的版本依据和意义理据不应再有怀疑 ,对它的规范地位不应再有动摇  相似文献   

2.
朱莉莉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1-23
修辞活动指语言活动中的语言调整行为。修辞学的同义选择理论认为修辞活动是一种同义选择活动。在网络语言中形成特色的主要是同义词语的选择。网络词语概念意义一般与日常词语一样,但它们的构词元素、语体色彩、表现风格、隐藏效果、新奇性更受网民的青睐。另外,青年人的心理特点、网络交流的条件这些主、客观语境限制也成为网络语言活动的修辞理据。  相似文献   

3.
语言象似性指语言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而修辞格如排比、夸张等蕴涵丰富的象似性特征,说明修辞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其实是有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4.
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转喻被视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段。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转喻与其它许多语言现象一样具有认知上的理据,即其产生及其意义的构建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做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转喻构建的认知特点,该文提出了以转喻构建的认知机制为依据、以意义为参照的转喻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5.
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言语行为习惯,运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式、语法规则和能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词汇和句型,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使用者表达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和世界观。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因此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该语言反映的基本成分。"理据"作为事物现象所以得名的道理和依据,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论证关系。Ulmann(1962)认为,词的理据性主要有三类:1.语音理据;2.形态理据;3.语义理据。汪榕培老师将词源理据作为一个补充,张维友老师提出了词汇具有文化理据。基于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遵循着约定俗成的法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的形成,无不记载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政治模式、经济文化信息,文化理据的认知既建立在词的形态结构上,或叫词外理据(郭佳)。因为词与语法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的,且英语的句法结构反映出英美人思维的客观性和理性;文化理据的认知还建立在词的语用功能上,词义的变化因文化模式、民族情绪、群体特征等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方式实现。因此,词汇学课堂应成为创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6.
"流氓"是由上古汉语单音节词"氓(meng)"语素化而来的,并描写了"流氓"的语义结构,分析了构词理据。分析汉语中理据性较强的复合词时,需要考虑汉语"不依赖于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一基本特征,从意义着手,得到形式上的验证,将意义与形式真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英语修辞中有多种辞格在其关系结构中违背"常规搭配原则",即词语语义协调原则;他们虽"脱离语言常规"构成特殊搭配,但偏离常规引起"突出","变异"带来了创新.在特殊的语境之下,这些语义异常在语言认知、话语策略、修辞效果和哲学基础上都有充分的理据并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语言理据性在与其反题——任意性的不断斗争中逐渐确立了它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语言研究受后现代人本主义的影响从结构描写性转向认知解释性之后,以挖掘语言编码内在机制为己任的理据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内的热点课题之一。从认知的角度对理据的复归、理据的本质、理据的功能、理据的地位以及理据的缺失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理据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一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人为"联系,理据性才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是语言生命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18,(3):74-77
割裂造词是一种古汉语的造词方式,往往被认为是非理性、非解释性、非理据性的。从割裂造词的韵律要求出发,探求其成因及其理据,并从丰富词汇和隐含意义两个方面对割裂辞格的修辞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