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土地面积常用的单位"时,当讲完"平方千米"可以用"km2"表示后,有学生提出,"老师,我有问题,‘公顷’用字母怎样表示?" 我很高兴学生这么善思.我们都熟知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平时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引导怎样提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孩子们思维很活跃,经常是问题不断,因此有了谢俊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该怎么选择这些问题来教学呢?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宜芝玲 《陕西教育》2001,(10):30-30
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观察问题的角度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如果观察问题单一,往往会造成学生思路单一,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使学生思路开阔,必须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突破常规,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时,如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阴影部分,阴影部分表示几分之几。这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2/3。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下图,并求出阴影部分是多少。如图: 让学生观察,依据左图,阴影部 分为5/3,又可根据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观察两例图中的阴影部分得出,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圆,还可以表示一个集合整体,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两个圆作为整体,看作单位“1”,这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这样的5份,用分数表示是5/6。这样,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认识问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提出 为什么即使到六年级,仍有学生混淆面积与体积的“单位”?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解决涉及“面积”“体积”概念理解方面的问题时出错率非常高?新课程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现状怎样?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对导入是这样预设的:首先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说说什么是面积.然后请学生用手摸一下书本与文具盒的盖子等面,再一次感受这些面的面积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具体表述这些面究竟有多大呢?这样就导出了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之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且已掌握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述可能性的大小,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灵活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来设计与判断一些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巧妙设计练习方能见到成效。基于这些问题,我打破教材中例题及练习的安排,层层深入地组织教学,化解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一、游戏导入,趣味横生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开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一比谁赢的次数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让赢得次数少的学生说一说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自己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激活了学生  相似文献   

7.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机械套用;二是周长和面积单位混淆使用;三是不能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建构面积单位,揭示面积单位蕴含的数学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②体会并认识1厘米2、1分米2、1米2;③能根据物体表面或图形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一感知 巡视学生课桌上的学习用品后,我微笑着说:"同学们,看看你们的课桌上有什么工具可以当格子来量物体的面积." "请大家用作业本当工具,量一量课桌桌面、椅子靠背的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话音刚落,学生都动起来,有的把数据记录在作业本上,这是好习惯.几个动作快的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我请他们汇报并说明想法.  相似文献   

8.
正有效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是我在教学中的一贯追求。怎样用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来愉快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呢?我根据不同课的特点运用物质或非物质手段进行愉快地教学。一、物质手段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潜力的需要。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面积与面积单位"的两次教学,分析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时出现的真实思维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有层次性的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既能了解面积是表示"形"的大小,又能很好地把握面积的"实质",从而促进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理解。  相似文献   

10.
曹金 《云南教育》2002,(28):45-45
用面积单位去度量平行四边形,不管怎样量,都会剩下一些形如“”的图形,使度量无法进行。怎样度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摆摆、补补、折折”动手操作中容易达成新旧知识的转化。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现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面积,从而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能用同样画方格的方法量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揭示矛盾)在度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三角形()无法量,并提出:“量不完怎么办?”老师引导…  相似文献   

11.
“插曲”     
黄海明 《广西教育》2014,(28):52-52
正那天,我上的是三年级的品德课《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课程进行过半,对于"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处理问题学生已经心里有数,我开始让学生思考教材上的一个情境题:一名男同学在拖地时不小心弄脏了一名女同学的裙子,男同学向女同学说"对不起",女同学却生气地要求男同学"赔我的裙子"。请大家思考:这名男同学会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你觉得怎样做更好?男生王业高声作答:"这名男同学会非常难过。如果是我,我会用纸巾把女同学的裙子擦干净。""色狼!"王业话音刚落,不知谁忽然冒出了这么一句。"哈哈哈……"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刺耳的笑声,全班同学的目光聚焦在王业身上。  相似文献   

12.
文玉珍 《广西教育》2014,(12):62-62
正"文老师,岑岑又打我了!"才下课不到3分钟,就有学生跑来向我哭诉。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隔三差五我就会接到学生对岑岑的"投诉"。更可气的是,每次我把"犯事"的岑岑找来谈话,他都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脸红脖子粗地叫嚷着,好像比窦娥还冤。大嗓门的岑岑还很有"号召力"。那是一个中午,天下着大雨,学生们已经早早地进入寝室准备午休。当我检查学生的午休情况时,发现还有好几张床是空着的,于是立即去寻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聆听了本校王老师执教的“吨、千克、克”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指出:“吨、千克、克是质量单位。”但我听课时发现: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说成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吨或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千克。难道质量等同于重量吗?这引起了我的疑惑。评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重量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词,它就表示物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董巍 《班主任》2011,(12):56-57
面对从艺术生李强那儿缴来的《艺用人体》一书,我着实很头痛。班级中,有人称其"黄色",有入谓之"艺术",大家都在等待着我最后的裁定。怎样才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呢?经过再三思考,我拟定了一份计划。我带上"罪魁祸首"来到了教室。  相似文献   

15.
王书玲 《考试周刊》2013,(53):140-141
<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生才能沉下心,钻进去,学习效果好。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不会变通,不会创新,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就是"我是怎样一种人"的自我概念。你把自己想象成怎样一种人,你就会怎样行动。所以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学生的"自我意象"紧密相连,由此决定学生的个性、行为。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学生说,他没有"英语细胞","在英语学习上很笨",他已经努力了,但英语还是挂"红灯"。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他的问题在于他有一个不适当的"自我意象"(例如我没有"英语细胞")。他不说"我那次考试失败了",而是下结论地说"我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及格的学生"、于是一种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将"双基"改为"四基",新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应该说这是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其中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出,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数学素养都有重要意义。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我以"面积单位"为例,试着介绍自己的粗浅做法。一、参与建构,积累感性经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首先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心理学的认知规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我都试着把知识串成"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样做",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因为感觉这样做不仅有条理,更是新课改下"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什么是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教学时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理解、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教授,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偶然看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问号油然而生,这该是"问题式教学"吗?1998年,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市进行学术访问,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提出想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谢毅 《山东教育》2010,(1):94-96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老师们常常会产生4个方面的困惑:一是怎样理解“表面”的含义,二是怎样理解“封闭图形”,三是为什么要把面积单位统一成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四是怎样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阅读质疑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疑问,主要问题有:(1)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