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青  徐霞 《科技通报》2014,(3):91-94
针对海量数据的大规模三维城市模型可视化,通过分析线性八叉树的特征,提出了基于线性八叉树的LOD层次细节技术,为实现快速可视化,提出了视相关层次细节方法,运用此方法对某三维城市模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八叉树基础上,以细节层次及视相关技术提高了三维可视化的速度,又能实现细节观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随机参数化L系统的形式化语言对树木进行三维构模.依据树木与视点的空间关系,动态划分了基于林分的层次细节(LOD).对不同的细节层次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处理以达到真实感绘制.通过调整L系统的迭代、分层存储树木模型、十字交叉画树等策略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渲染,并对层级细节的渲染效率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本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三维森林虚拟系统,可以满足森林三维场景的真实感和实时可视化效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BIM技术与GIS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实现BIM+3D GIS空间可视化集成展示在浏览器、移动端是建立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BIM建模软件种类繁多、数据存储格式各异,单个模型数据就已经非常大,而构建智慧城市需要加载海量的三维模型,这对浏览器端设备要求极高,使得BIM数据交流和共享困难。本文探索三维模型数据从BIM建模软件端到网络端的高效传递与渲染方案。其中引入glTF技术实现模型数据转换功能,引入3D Tiles技术实现海量三维模型基于图形引擎系统的集成与展示功能。最后通过案例进行验证,证明该共享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电力系统中海量的多维数据,传统的可视化数据挖掘无法满足空间数据处理的需要,多维数据可视化也不利于用户获取知识。因此提出了基于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聚类的电网可视化数据挖掘新模型VSDMmodel,模型利用改进的SOM聚类算法对高维电网数据进行降维,提出一种基于颜色映射的可视化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低维展现,加快了用户对挖掘结果的理解,并且允许用户对结果中感兴趣的区域加以深入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海量数据的可视化挖掘。  相似文献   

5.
以3DGIS软件VRMAP为应用平台,对海量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合理组织,构建了三维可视化大地形模型,并通过与三维模型的交互作用,动态管理场景数据,较好地满足了三峡考古成就数字展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海量数据实时准确的显示,提出一种基于视点运动模型的可视化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Hilbert-R树对海量数据建立快速索引,然后根据视点运动模型将数据块分为可视域、潜在域、卸载域。最后按照索引将相应数据块导入内存,可视域数据块会被进一步载入GPU进行绘制。当视点位置发生变化时,GPU直接加载位于内存的潜在域数据块。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渲染质量的前提下,该算法能够快速显示海量数据体并实现实时交互,显示速度提升36%~78%。  相似文献   

7.
规则格网(Grid)是数字地面模型(DTM)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面绘制的栅格网的自动联结过程,同时在OpenGL开放式三维环境下,进行光照渲染等处理,实现了对电磁资料测量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于工程设计、驾驶模拟、三维虚拟数码城市、城市规划、房地产管理、社会治安、对外宣传等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应用Bentley V8对工程设计的三维模型进行贴图渲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数据的运算和应用成为了可能,三维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三维地震解释的流程和思路,为海上油气田快速、高效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应用平台.三维可视化技术在PH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程应用日益广泛,但激光点云的海量数据特征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导致激光点云数据后处理技术严重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窗口的三维激光点云交互可视化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首先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大数据引擎与三维交互可视化作为系统的核心,构建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用于大数据存取的工作。在此架构上设计具有多窗口,且能加载大影像数据,具备点云分割、数据交换、点云配准等多功能的交互可视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张志爱 《科教文汇》2014,(26):78-78
《红楼梦》自从问世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画面,还为我们刻画了性格各异,呼之欲出的几百个人物。在语言上,曹雪芹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营养,同时又以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作补充,构成《红楼梦》绚丽多姿、丰富藴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杨毅 《科教文汇》2013,(28):94-94,98
全息投影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观看者可以无需像现在的影院需要通过佩戴3D眼镜才能观看影片,从而实现真正的3D投影。然而全息投影的技术是一个展示平台,而真正观看的还是影片本身的内容,现在的技术对于全息三维场景成本还非常之高,需要大量的全息投影仪进行配合,但虚拟角色的技术结合全息投影已经相对成熟,并且运用面非常广。本文就全息投影技术中虚拟角色的制作与设计要点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及论述。  相似文献   

13.
俞兰平 《科教文汇》2014,(19):97-98
建设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数字化环境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立体化三个方面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STI三维空间模型的视角研究了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STI)三维互动关系,指出三者之间存在动态性、相对均衡性等特质;认为STI研究视角具有实践价值,即利于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转变;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我国各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区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企业成长三维研究框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企业成长为核心.选取了成长区位、机会市场和优势技术三个要素,构建了企业成长三维研究框架,认为创业和战略导向融合差异导致了企业成长方式的不同;对六家青岛企业成长的特点与羞异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成长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涛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5):144-145,157
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霍尔三维结构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本校实验室建设的三维结构模型。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采用系统的方法步骤、有效运行设备资源可实现预期功能和目标,对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俊娜  杨武 《科研管理》2011,32(6):1-10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面的研究一直采取指标分析方法,但现有的测度缺乏具体的量化,对创新能力大小的测度难以用具体的量化强度进行表达,对创新能力各指标间的关系缺乏有机的匹配分析。本文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三个维度构建了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维模型(RPM三维模型),提出并界定了创新能力强度概念,建立了各维度能力强度测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维度能力强度的匹配进行了综合测度,建立了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的测度方法。并用此模型和测度方法,对深圳市数字电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转基因作物技术风险三维分析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进  余文涛  赵定涛  余文祥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80-1484
 文章归纳并总结出影响转基因作物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风险三维模型。针对三维模型中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技术高社会危害、低技术成熟度和低经济净收益的现状,尝试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探讨风险治理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政府处于转基因作物技术风险治理的“关节点”地位,而有效治理风险的关键则在于政府如何通过机制构建,使得各行动者的利益达到均衡,以实现政府协调的网络化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机载双天线InSAR系统实用化测图问题,提出一种将目标定位至数据获取几何的成像算法.该算法可以高效结合自配准处理.相对于将目标定位至零多普勒几何的传统算法,该算法优势在于减少了后续干涉处理过程三维定位的计算量,且成像算法效率与传统算法一致.该算法尤其适用于实用化机载双天线InSAR系统.  相似文献   

20.
程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06-109
高校教师的科研发展关系高校发展,甚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为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学指导其科研职业发展,需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特征。文章以十种管理类期刊2005——2009年7234名作者为样本,阐述了教师科研生涯在年龄、专业和性别上的差异。在分析传统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年龄、专业、性别"三维"匹配的科研生涯管理曲线,并且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科研生涯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