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地球科学形象是重要的学科软实力,塑造、传播和开发地学形象不仅可以提升地学本身的地位、影响和竞争力,且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重大地学事件传播地学形象,增强地学在新媒体的话语权。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地学形象资源,培育地学形象传播人才,但在媒介发达时代要特别注意保护地学形象免受学术造假和恶意炒作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立足国内培养高质量地学博士生是我国地学研究生教育的战略任务。提高地学博士生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做工作。虽然我校地学博士生教育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建成了地学博士生培养基地,但就整体办学条件而言,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地学博士生教育质量仍然是当前和今后地学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对地学文化进行新的定义,强调地学文化与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社会地质与地学文化的同源性、耦合性,以及社会地质与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地质是地学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学科研课题与相当部分的非地学专业有紧密联系。非地学专业与地质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还能为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探讨与国家863项目相结合进行某些非地学专业的教学试验,以及在这些专业中渗透地学特色是近几年我们所致力的工作。所得的经验证明,非地学专业能够在地学研究的环境中办出成效,办出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探讨掌握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技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地学人才培养方式为目的,通过对我国地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按照地球系统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地学教育.并从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地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地学教育方法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地学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行将过去的20世纪地学的进展,有如世界风云以史所未有的速度和节奏阔步前进,大批地学高新技术的涌出和社会地学问题的尖锐化,引发了地学观念的一次次重大变革。从50年代至80~90年代,一个崭新的现代地学已略见雏形。但何谓现代地学?其学科结构如何?为了社会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地学教育又将如何变革?这正是  相似文献   

8.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学新闻传播与地学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学新闻不仅承担着沟通地学信息、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和提升大众地球科学素养的任务,还具有塑造地球科学形象、弘扬地球科学文化的功能。而地学形象是重要的学科软实力,将为地球科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凝聚力。在学科林立且竞争激烈的时代,加大地学新闻的传播力度,改进地学新闻传播技巧,可以扩大地学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注意力,使地学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高等地学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地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地学教育,要进一步实现好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学教育工作全局.  相似文献   

11.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地学领域既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了解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工程教育和地学领域背景知识教育并重、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适应地学信息化需求的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适应地学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过去单一守旧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于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地学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地质类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我国由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迈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何葵 《教书育人》2002,(10):12-13
地学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在地学认识领域的具体运用,它是地学认识与地学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地学思维在其发展中以其特有方式进一步反映了地学主体与地学客体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体系。《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初学者一开始都像是迈进一个崭新、朦胧而陌生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很少,还不能运用地质理论解释某些地质问题。因此,在讲授地质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地质科学发展历史的概貌,科学技术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学思维的特点和地学思维形式,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缩短认…  相似文献   

15.
转变传统的地学教育观是迎接21世纪机遇与发展的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个转变的实质是地学教育要更加与人及人类社会紧密结合,把对地球科学及地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放在综合、统一的现代地球观及人——地统一的地学对象之中。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地学和地学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长安大学为例,在分析目前地学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科学。地学高等教育从教学对象来看可粗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大类,而后者应该针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了解并应用地学信息的学生群体,这是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地学高等专业教育不等同于行业培训,必须坚持教学体系中地学学科的特点并注重学生毕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资源环境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探讨如何加强地学文化传播,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含地学类高等院校的地学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深厚地学文化素养和较强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地学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学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运用集合、权重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衡量和提高地学类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