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及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提示构建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训练工作应注意相关指标的应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和PWC170值的比较分析,为散打运动员向相似的对抗类项目如跆拳道、拳击、柔道、摔跤转型以及科学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3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分别对其进行10s、30s、60s最大持续运动能力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所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研究显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表现出明显的项目特征,即具有较强的磷酸原、糖酵解代谢能力和较强的最大做功能力;性别差异明显;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差异明显,男子之间的差异程度大于女子运动员。提示,武术散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以散打和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对其进行30s最大持续运动能力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散打与套路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异同,为研究散打与套路运动员在无氧代谢方面的差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方法:以我国35名优秀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气体代谢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运动员水平越高,VO2max越大,散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目的通过身体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运动员整体供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RQ、HR、O2-pluse和BLa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优秀组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和耐受乳酸能力均优于一般组运动员,揭示散打运动水平与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供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我国优秀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特征,本研究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法对10名现役国家男子公路自行车队队员进行了无氧能力测试。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偏低,提示应重视无氧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文章以我国32名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30s Wingate无氧功率中最大功率(PP)、平均功率(AP)、最小功率(MP)、疲劳指数(FI)、30s各时间段输出功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水平越高,ATP-CP系统供能能力越强;在评价时以30s Wingate功率自行车的PP和AP的相对值评价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不同训练水平的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糖酵解代谢能力,探讨其无氧耐力的特征。方法:对27名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进行30s和60s的无氧功测试,记录相关功率指标及运动后的血乳酸。结果:(1)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有明显性别差异,男子30s和60s的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均明显高于女子,但男、女运动员的血乳酸无明显差异;(2)男子优秀组运动员30s和60s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但优秀组和普通组间相对最大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无明显差异。女子优秀组30s和60s的最大功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但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无显著性差异;(3)与散打相比,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无氧耐力,但与自行车、举重和体操项目相比其无氧耐力较差。结论:(1)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无氧耐力,且男子明显高于女子;(2)不同水平男、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具有明显差异,优秀组明显高于普通组;(3)结合血乳酸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耐力;(4)30s和60s无氧功测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耐力。  相似文献   

8.
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不同训练水平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磷酸原、糖酵解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方法:对27名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进行10 s、30 s和60 s无氧功测试,记录相关功率指标及运动后血乳酸.结果:磷酸原和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有明显性别差异,男子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均明显高于女子,但男、女运动员的血乳酸无明显差异;男子优秀组运动员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但优秀组和普通组间相对最大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无明显差异.女子优秀组10 s、30 s和60 s的最大功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但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疲劳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与散打相比,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但与自行车、举重和体操项目相比其无氧代谢能力较差.结论: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且男子明显高于女子;不同水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具有明显差异,男、女优秀组分别明显高于普通组;结合中国跤运动员10 s、30 s和60 s无氧功相关指标,测定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变化,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优秀中国跤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在训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明显优于一般散打运动员,存在有意志能力因子、焦虑水平因子、反应能力因子和操作思维能力因子构成的结构特征,以其各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制订的评价标准,能反映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散打运动员上肢、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为散打运动的有氧、无氧能力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散打运动员不仅应具备爆发力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也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有氧能力,在日常训练中应重视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对传统训练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其理论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操作方式得到深刻的改进,应用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以26名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MONARK 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分别进行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并对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和安静状态、运动中、运动后心率进行测定分析。旨在研究100m、200m、400m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科学进行运动监控提供服务。研究结果显示:100m、200m、400m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具有显著的项目特征;100m运动员的磷酸原代谢能力最强,200m和400m运动员次之;400m运动员的糖酵乳酸能供能能力强于200m运动员,200m运动员强于100m运动员;100m、200m、400m运动员各自在接近于自己项目所需时间的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中均表现出显著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参加2018年至2020年全国青年女排集训的15支队伍183名运动员的三项下肢专项素质进行测试、分析,旨在发现青年女排的下肢专项素质特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年女排下肢力量素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女排不同专位间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符合排球专项位置特征,但整体下肢爆发力和快速移动能力偏低,均有上升空间;需着重加强副攻的下肢快速移动能力和二传下肢纵向爆发力。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省17市地在20届省运会涌现出来的25名优秀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专项技能的测试,结果表明,集训队员的身体形态匀称,上下肢比例及指间距指标较理想,速度、力量、速度耐力较好,但耐力水平较差,有氧代谢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身体机能方面显示营养状况、红细胞形态、铁代谢及铁储备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访问测量等方法,对国家乒乓球运动员,优秀田径运动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及普通大、中学生等共295人的拇指形态与下肢移动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时:短跑运动员全部是蜂腰型,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蜂腰型高于一般运动员,获有全国比赛名次的高于未获名次的,运动员高于普遍人群。这一研究为选拔速度型乒乓球选手时提供了一项遗传因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调查男女大学生板鞋运动员身体形态及体能特征。受试者为大学生板鞋运动员18名(男、女各9名)。身体形态测定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WHR(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体脂肪率以及LBM等指标。体力测定包括最大无氧能力、最大吸氧量(VO2max)、血乳酸(La)、心率(HR)及运动成绩等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板鞋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各指标的特征、最大血乳酸浓度、VO2max,与同年龄同性别的体育系大学生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大学生板鞋运动员的无氧功率,与同年龄同性别的体育系大学生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大学生板鞋运动员的VO2max和最大无氧能力都存在性别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板鞋运动以乳酸供能为主,建议采用最大无氧功率评定板鞋运动员的最大无氧能力,这对板鞋运动员的选材和专项运动能力的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shoe can be thought of as a powerful tool for controlling human movement. A well‐designed shoe can assist i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lower limb injuries arising from sport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main thrust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by means of a digest of curr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paper initially presents a survey of work in the biomechanical fiel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design of footwear. A review of the types of injury acquired by sportsmen in both training and playing is then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aspects of footwear design and their role in both contributing to and preventing lower limb injury. Finally, the paper considers support and shock absorption techniques in the context of footwear design.

It is concluded that research has been wide‐ranging and thorough.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biomechanical system being studied has prevented defini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jury being made in every case. Nonetheless, it is clear that a number of guiding principl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ch should be the basi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in footwear design to minimize the chance of lower limb injury.  相似文献   

17.
优秀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和训练水平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差异,探讨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高能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方法:对16名优秀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10s(女)、15s(男)、30s和60s的无氧功测定,测定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min恢复心率和血乳酸。结果:1)磷酸原代谢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运动员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最大圈数都明显高于女运动员;2)30s和60s两种测试中,运动员爆发力表现出相同水平,但糖酵解代谢持续供能能力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3)男子优秀运动员组15s无氧功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男、女最大圈数大于普通组,达到最大圈数时间小于或等于普通组;4)男子优秀组运动员30s、60s平均功率高于普通运动员组。女子优秀运动员组30s、60s平均功率、最大圈数明显高于普通运动员组,60s最大功率明显高于普通运动员组(P<0.05)。结论:1)优秀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具有较强的磷酸原代谢能力,男运动员明显强于女运动员;2)较强的糖酵解代谢能力是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特征;3)评定磷酸原系统能力时,男、女运动员都使用10s无氧功测试为好;4)不同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优秀运动员组强于普通运动员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概念的认识,阐述发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的重要性,并根据项目特点以及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技术要求,提出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专项力量素质是发展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基础,也是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素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limb anthropometric dimensions and a history of dominant upper limb injury in tennis players.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wrist, forearm, elbow and arm circumferences, along with a history of dominant upper limb injuries, were assessed in 147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based on location of injury: wrist (n = 9), elbow (n = 25), shoulder (n = 14) and healthy players (n = 99). From anthropometric dimensions, bilateral differences in circumferences and in proportions were calculated. The wrist group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bilateral difference in arm circumference, and asymmetrical bilateral proportions between wrist and forearm, as well as between elbow and arm,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group (6.6 ± 3.1% vs. 4.9 ± 4.0%, P < 0.01; ?3.6 ± 3.0% vs. ?0.9 ± 2.9%, P < 0.05; and ?2.2 ± 2.2% vs. 0.1 ± 3.4%, P < 0.05, respectively). The elbow group displayed asymmetrical bilateral proportions between forearm and arm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group (?0.4 ± 4.3% vs. 1.5 ± 4.0%, P < 0.01). The shoulder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bilateral difference in elbow circumference, and asymmetrical bilateral proportions between forearm and elbow when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group (5.8 ± 4.7% vs. 3.1 ± 4.8%, P < 0.05 and ?1.7 ± 4.5% vs. 1.4 ± 4.3%, P < 0.01,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layers with a history of injury at the upper limb joint present altered dominant upper limb propor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non-dominant side, and such asymmetrical proportions would appear to be specific to the location of injury.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link between location of tennis injury and asymmetry in upper limb proportions using high-tech measurements in symptomatic tennis play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