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晋西山区红枣、核桃、仁用杏、苹果、梨、柿、山楂、花椒等经济林资源丰富,其产品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晋西山区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开发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种植模式,指出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林资源,是发展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晋西山区贫困落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晋西三川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三川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是我们对全流域各种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目前我省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始出现紧张的情况下,逐步地有计划地对一些流域和地区作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水资源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意见,这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重要价值。 通过现场考察和对收集调查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对三川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供需关系和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初浅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贡土高原持续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明  林培 《资源科学》1998,20(1):54-61
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作为黄土高原今后的综合治理和指导思想,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土 统一起来。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范例探讨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理论方法物技术路线,其主要步骤包括小流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空间面积分配、土地系统生态设计以及土壤侵蚀量输出分析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4.
土地合理利用,是高速度发展农、林、牧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加速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际上,这关系到黄土高原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存在几方面的意见:有的主张以牧为主,有的主张以农为主,也有的主张以林、牧为主,等等。我们认为,对土地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客观的分析评价、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1977年,我们曾在固原县进行了土地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固原县的土地资源和利用情况,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讨论固原县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对黄土区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善生态与富民增收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 ,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 ,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开发替代产业 ,实现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问题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典型试验示范和推广 (RDDE) ,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持续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作为黄土高原今后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科学地统一起来。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范例探讨了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空间面积分配、土地系统生态设计以及土壤侵蚀量输出分析和水土保持决策等。  相似文献   

7.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土地后备资源近13.3万hm2。本文通过分析黄河谷地带土地资源现状,选取简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提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带土地利用和保护方法,以达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穷、落后是人们对黄土高原以往的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从粮食的增长、土地潜力的开发和果品产业的建立、能源基地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指出了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芨芨草开发利用研究成效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程积民研究员主持的“芨芨草种群生态特征及在黄土丘陵区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针对黄土高原及宁南山区草地植被恢复和建设中优良植物种群较少、禾本科牧草品种不足的主要问题 ,深入研究了芨芨草在黄土高原的分布现状与特点、群落结构与演替规律、生理生态特性与水土保持效应 ,对荒山与退耕地植被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提出了芨芨草在改良草地、工程建设、舍饲养殖及造纸、编织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一、李家垣大队种草养兔经济发展概况及其意义1981年我所在接受山西省科委、省区划委员会关于晋西三川河流域综合治理课题的考察中,发现流域内柳林县李家垣大队种草养兔已形成优势,曾对该大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后又进行几年连续观察,发现该大队种草养兔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从1979年至1983年  相似文献   

12.
许芳 《内江科技》2006,27(7):117-117,120
山西省西北部黄土分布比较广泛.由于土质疏松抗冲刷能力弱.沟谷交错地形复杂多变:加之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暴雨过后往往形成洪流,水土流失严重.现代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对地形地税的重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查明我省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黄土地貌的演变规律.有必要阐明本区的地形特征并为精确编制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寻找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与生态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人为加速侵蚀的关键。本文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例,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土地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式,主要过程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空间面积分配;土地利用系统生态设计等。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中共迅速在晋西北建立政权,晋西北村庄敏锐地感受到中共革命影响.公粮、村摊款、战勤负担、劳力差役构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负担.为应对沉重的抗战负担,晋西北农家分家析产,非正常分家现象遂成为当地一道奇特的社会景观,并引发社会和经济的新的变化:一是农户总数日趋增多,农具使用趋于紧张;二是农民家庭规模和生产规模缩小,地权更加分散,小农经济倾向愈发凸出,农民的经济能力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15.
山阳县属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地条件差,加之生态环境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本文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潜力、技术措施及环境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在CIS支持下,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和北部风沙区的3个典型小流域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并针对3个小流域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特性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3个研究区域土地生产力的特点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内部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表现为风沙区16 348.59 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14 411.89 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二副区(10 065.77 kg/hm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DLS模型,在中国的9个土地利用分区上分析了栅格水平上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设定了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不同情景,模拟了基准情景和发展生物能源政策情景下各土地利用分区2010年~2025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从发展生物能源情景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相互竞争及其在空间分配上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发展生物能源情景下内蒙古及其沿线区、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都有较大的变化,而东北区变化不明显,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从整体来看,林地在各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模拟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对具有特殊建植目的和特殊利用方式的人工草地进行刈割演替研究。从重要值、演替距离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植物组成变化、群落演替趋势及群落稳定性。提出了红池坝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建设可能出现的目标群落。认为红三叶—黑麦草人工群0红三叶——黑麦草群落、刈割演替、重要值、演替距离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黄土覆盖地区甚广,面积达63.1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的规模最大,厚度达100米以上。历代人民为了谋取生活资料,这一带的土地资源开发得十分强烈。然而,自然环境的保护,则未被人们注意,长期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微。解放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取得可贵的成果。但是水土流失的问题,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问题,仍然是当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