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活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审美就受到人和神的共同青睐。审美活动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感性追求,是人的生命力的自由展现,并能在创造的对象物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完全沉浸在美的理想的境界中。审美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是一种审美主体内固有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源于人类生物学的审美天性,也是人类对自身的物质、精神与原欲的自然需求,肯定这种意识的存在,更是对人自我的认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生命意识被审美客体激活、唤醒,具有鲜明的刺激→反应性质,它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既获得身心的愉悦,又体验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休闲审美是一种具有解脱性、自由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休闲活动中审美的心理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休闲审美心理准备、休闲审美心理观照和休闲审美心理效应三个阶段.休闲审美心理准备阶段是进入休闲审美状态前的心理预备阶段;主体休闲审美活动之前,有各种各样心理因素影响主体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注意.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主体心理内在机制的活跃,影响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与丰富性的形成.休闲审美心理能与构成它的心理因素相契合,完成主体在审美休闲活动中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与人、人性的觉醒密切相关,是“W 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层、审美客体层、等多导面整体关系的创造;在审美创造中人能进入自由的世界,因此,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审美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的以及文化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审美感的取向,纯粹的感知化的审美在实际生活中是罕见的.在审美活动的三个级次之中,审美领悟和审美超越就注定了在审美愉悦一种审美情感之外还有审美感伤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则在人们对自身的存在境遇和各种心理创伤的记忆中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指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 自主、自动、自由地活动和创造的特性,它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部分, 是人性之精华,儿童对审美对象的解释表现出更强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审美需要 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自由的实现。  一、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构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的产生是审美对象与审美需要的契合。然而,并非所有的客体都是审美对象 ,客体要成为审美对象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第一,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 能力,才能使客体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旅游景观中的建筑审美为例,着重探讨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并结合具体的审美场,给旅游者一种心灵上的共鸣;然后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如何进入移情观照的最佳境界上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方法,即自然与人,对象与情感在自然物质和形式感上应该映衬呼应、同性契合,给人以特殊的心理感知和审美体验,最终达到人与景的情感对话.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主体从"观物取象"到比兴思维下的物我交融,直至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过程,体现了审美意象生成的动态性.审美主体的情感因物而兴,同时又以物为寄托.比兴思维与想象是主体在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实现物我交融的方式.审美主体在"观"和"取"中的心理倾向体现了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必然属性.无论是基于物我关系的创构,还是随着...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