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郑晓江,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人生科学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研究员。著有《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生死两安》《、生死智慧》等15部专著。  相似文献   

5.
儒、道、佛生死智慧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生命是儒、道、佛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精神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8.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道通为一"的结论,从而让人们面对生死现实之时,能够体认到不以生死为忧惧的超然,一任生死、放弃分别"而照之于天",最终找到人生终极之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冯友兰先生《新原人》“死生”章的解读,在不同的境界中透析生死,进而以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说境界,论证了不同境界中的人对生死的不同态度,说明了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存顺没宁、超越生死,是不受死的威胁的。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一环。目前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是要让受教育者体会、认识到自我之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人生中丰富精神生活、发展知识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其课程内容应包括五大板块: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和学会养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照伍尔芙意识流小说《达罗维夫人》女主人公克莱莉莎·达罗维的心理,探讨了她悲喜之间、生死之间的选择和人生,而她的人生就是千万个平凡生命的缩影,生死悲喜只在一念之间,活着的时候有无数想死的理由,想死的时候又选择继续平凡沉闷的人生。正是克莱莉莎苦闷中求快乐的天性让她站在死亡的边缘,却因平凡琐碎中的快乐继续着看似空虚的生活。即便此刻是生命的终结,也要让此刻成为最快乐的瞬间。  相似文献   

12.
《日光流年》通过对三姓村人在四任村长的带领下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向生命的极限发起的一次次顽强抗争而终归于寂寥的悲壮图景的描写,盛赞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超越现实世界有限性的人类抗争精神,同时在生死轮回、生死关系中探求人生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张载以气之聚散来说明生死现象,并通过气散不灭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超越生死。但张载对散归于太虚之中的气会怎样和道德生命如何永恒这两个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王夫之在继承张载气化生死论的基础上指出,人生前的善恶在其死后会化为清浊、昏明之气而留存于天地之间,并对后来的宇宙生化和人间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既要"安生安死",还要"全生全归"。王夫之的这一善恶生死观既解决了张载所遗留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相似文献   

15.
天地无私,人间有情,崇高而生死以之的友情,更是人间最可宝贵的一种情分。美国诗人爱默生有一句妙语:"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中国人素重友情,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  相似文献   

16.
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中可以看到,毛姆的文学作品揭示人性的乖戾,命运的无常,生死的意义,人生的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诞感。贯串着对人生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本文从多方面对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进行比较,从中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尼采都强调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同的是,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向内敛的,尼采的精神世界则是要求向外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角度厘清生死、生活、人生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超越生活的个我化追求生命存在的普遍性,重视拓展人生的宽度与生命的意义,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安顿,使人生“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相似文献   

19.
道教人生论     
本文对道教的人生观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指出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集中反映在生死、飘逸、享乐、自由的人生理想中,分析说明了道教的养生之道;并认为道教是人生悲苦时的心理补偿,是人生欢愉的精种需要,是人生不得意时的“隐循之所”.道教是作为儒学的辅翼而不是对立面出现于世的.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透露出了浓郁的佛学意蕴,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了个体能透人生苦难的心理历程.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对生死无常的沉迷;二为从生死无常的沉迷到大慈大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