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以地方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提出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导向,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等方面系统设计,构建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2.
梁玉珍 《文教资料》2013,(30):94-95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解读、意义,以及对师范生的要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等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要求,并提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标准》导向下高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出发,结合目前高师的培养现状,地方高师师范生职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教师。要以《标准》为导向,矫正培养目标,独立设置微格教学课程,增设说课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项目,探索培训项目与《大纲》培训模块相结合的新型培训方式,构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标准》导向下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通过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以《标准》为导向,从完善培养目标,教材与《大纲》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规范教育技术公共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标准》的地方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方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通过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以《标准》为导向,从完善培养目标,教材与《大纲》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规范教育技术公共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主要依据,结合教师的基本教学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师范生在顶岗教育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状况,并站在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师范生的培养,直接关系未来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依据这个《标准》,本文分析了对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要求的差距。通过进一步地数据分析,探讨了性别、学科变量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关系。为制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采用问卷调 查法,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 上,分析了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要求的差 距。通过进一步地数据分析,探讨了性别、学科变量与教 育技术能力的关系。为制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 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背景 为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提高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师范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区别教育技术培养能力与信息技术培养,克服课程中的技术化倾向。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建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教育必须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即教师教育必须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为此建构了"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等,以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在"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指导下提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其流程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从根本上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要求在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公共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养、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标准》为依据,在调查民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民族高师学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它的制定和颁布不但给教师提供了学习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而且对师范生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其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他们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今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目前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标准》导向下高师教育实习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出发,通过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提出并探索从教师养成教育、模拟教学实习方面做好师范生实习前的心理和业务准备;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规范教育实习的评价与考核;以<标准>为导向,强化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是优化中职师范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对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其基本框架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刻画了新时代中职教师的立体形象,在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为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基本路向;从其文本及配套文件看,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为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略,要根据《能力标准》优化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范生职业能力考核。  相似文献   

18.
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含幼儿园)的需要。~(注1)各类学前专业技能赛事的举办助推高职高专院校对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的研究与思考。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以适岗能力为基础的赛事项目设置和评判标准,体现职业教育的"五对接",检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赛事经验,分析学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从考核内容的全面化、标准的精细化方面构建学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体系,切实保障学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润荣 《考试周刊》2010,(9):194-196
目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只有以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从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找出问题,逐一加以解决,才能使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根本提高。  相似文献   

20.
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今基础教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探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课程梳理等形式,对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考察,并参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对出现的差距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了精选教学内容、实施差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学管理和完善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建议,试图通过对现令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与课堂教学的完善与改进,使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在校培养和学习的教学机制更加优化与合理,为下一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