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各种“得”字结果句,认为“得”字结果句有两种基本结构,所有“得”字结果句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结构。在这两种“得”字结果句中,都存在词内附接:“得”是表致使义的、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表“致使”义的轻及物动词;与之结合成复合词的动词其实是附接在这个轻动词之上的表方式义的词根;此词根没有及物性及论元结构可言。各种“得”字结果句的具体表现涉及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独立于“得”字结果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按照“得”字不同音标,通过详细的例子完整地阐述了“得”字、词、句的翻译方法。同时列举了比较常用的得字成语、俗语的参考译法。  相似文献   

4.
安秀兰 《考试周刊》2012,(79):96-97
“得”字补语句具有因果意义,本文通过“得”字补语句和“因为所以”句在韩国语中对应形式的对比,探讨了“得”字补语句表因果意义时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6.
丁子云先生的行楷作品,用笔比较沉稳,气象比较庄重,写得还是不错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讲究间架结构,“罄”(声)、“赋”字不够理想。第二,个别字写得不准确,如“暖”字少了一横笔,“骚”字少了一点。第三,作品中有繁简混用现象,如“联”、“继”、“严”、“应”字用了简体字。  相似文献   

7.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8.
从语法角度来讲,含有“得”字的句子,“得”后面的句子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补充说明谓语的,是句子的补语。如:“他高兴得心都跳出来了。”“得”字后面的主谓短语是补充说明形容词谓语“高兴”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含有“得”字的句子,“得”后面的成分就是补语,其实不然。现从几组“得”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得”字,一般分为动词和助词两种。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补语位置上的动词“得”。某一表示可能义的成分,如果它的否定形式只是在成分之前加“不”而没有例外,或仅有极其个别的例外,那么它所内含的“得”字就不是动词,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之内。这一类成分有“认得”“记得”“值得”“懂得”“晓得”等五个。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字是门面”,可见写一笔好字的重要。然而目前中学生的写字却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同学的字,说得好听点“欠工整”、“潦草”:说得风趣一点是“龙飞风舞”;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像“乱稻草”、“苍蝇爬的似的”。更有甚者是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艺术圈的明星们大多形象美好,却不知字写得怎么样?还别说,真有不少明星写得一笔好字,称得上“明星中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得”字,仅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得”字就先后出现了十四处,共有五种用法.笔者发现,“得”字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今天,“工”字宝宝来到公园玩,看见小草哥哥把头伸得真高呀!“工”字宝宝也把头伸得高高的。 小草哥哥说:“‘土’字弟弟,你好呀!” “对不起,我是‘工’,不是‘土’。”“工”宝宝回答。  相似文献   

15.
高群  胡习之 《学语文》2021,(2):95-96
《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名词前面白勺“的”,“的”宇前面定语多。“哗哗的流水rl前过”。形容词后土也“地”,“地”字前面状词多。“高高兴兴地唱起歌。”形、动词后双f“得” “得”字后面补语多。“坏蛋吓得直哆咦”。逢到用时细斟酌,写话作文勿用错。的、地、得用法口诀@杨万翔  相似文献   

18.
“很”先生是个热心人,东奔西跑帮忙写作文。你遇到形容、描写有困难,他便急匆匆赶上门,还常拉来“得”字先生做陪衬。老师布置写《春游》,王小明懒得动脑筋,拉来“很”字先生凑几下,拼出作文图现成:“早晨天气好得很,学校组织去春游,大家心里很高兴。汽车开得很快,同学们都很兴奋。公园地方大得很,游客多得很,花草很茂盛,鸟儿叫得很好听……”就这样,王小明把这篇文章交给了老师。老师用红笔把“很”字圈出来,要小明好好动脑筋。“很”字先生挺纳闷:我忙得眼花又头昏,没受表扬,反倒挨批评!“得”字先生真热心,有条不紊说分明:“文章由字、…  相似文献   

19.
小红的奇遇     
小红的字写得非常好看,但是她以前的字却不是这样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听我慢慢地向你道来。小红以前写字特别难看,“横”写得非常短,“撇”和“捺”却写得很长。每个字都写得张牙舞爪,龙飞凤舞的。那些字都非常生气,抱怨小红把它们搞得像个丑八怪。  相似文献   

20.
“打”字是东汉中后期产生的一个新字,历代学对其都有研究,众说纷云,未得一致结论。我们认为“朾”字为“打”的俗字,来源于表“打击”义的“掷”、“提”或“掟”。其语音流变及演化过程是有规律的。可以追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