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训练进化与智慧生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鹏 《体育与科学》2002,23(4):11-17
运动成绩是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因素。运动成绩在根本上是由运动和训练智慧决定的。在运动成绩中直接表现的智慧的基础层次是技艺智慧。“抽象思维”智慧是运动和训练智慧领域的上层建筑,它对训练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运动和训练的“抽象思维”智慧既具有对正确和前瞻的逼近性,又具有可错性。训练工作存在进化运动,运动和训练智慧也存在进化运动。开放性促进智慧生机,智慧控制抑制智慧生机。在运动和训练智慧的进化竞争中力争领先,这是大踏步促进运动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接 1 999年第 4期 )5 “滞后性”覆盖下的三大现象  由于有关部门坚持“简化论”训练理论和“三从一大”方针 ,遏止着训练创新 ,遂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变成训练创新小国 ,使训练工作普遍地被覆盖以“滞后性”,以致在体育运动领域出现三大现象 :“被迫尾随”;“‘主流训练’碰壁、‘野路子’冒尖”;“阴盛阳衰”。5.1 被迫尾随  在国际体坛 ,即使“简化论”训练理论在理论圈子里具有优势地位 ,由于它对训练实践并无行政约束力 ,训练工作在经验竞争中仍然会由于创新而进化。这时候的创新进步虽然是点滴的、偶发的 ,但是 ,在进步进程的累…  相似文献   

3.
一、“全面化”和“专项化”训练理论 1.“全面化”运动训练理论。以“体能”为基础、以“超量恢复”为手段的“大运动量”、“二元论”运动训练理论,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构建“训练大周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这就是“全面化”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当前存在的“早期专项化”、“拔苗助长”等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问题,通过回顾成材率较高的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投掷组的训练,分析了黄志红、徐德妹、谢建华、戚莲芳、付丽敏、董晓红、李荣祥七位国际运动健将或运动健将(以后称“7T”)的少年期训练情况,从训练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着手,探讨了“7T”在体校期间的训练指导思想,尤其是对系统不间断、全面与专项相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这三个训练原则在“7T”少年期训练中的运用展开了讨论,并试图归纳、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对训练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进行了比较后发现,两种理论的冲竞占、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运动员是否适应新的参赛机制和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生物适应性以及训练理论模型适用的训练范围上;而对两种理论的辨析与思考,得出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脱节的原因是训练理论模型的非真理性和训练理论模型的经验化。  相似文献   

6.
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1,21(3):43-46
训练学是一门对训练规律和行为进行研究的体育学科。长期以来,训练学的研究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德国围绕“训练学学科名词”展开的争论引发了对“训练学”学科范畴和内涵重新限定的思考;对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的挑战使德国运动训练界面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的重新塑造;新的“训练适应机制”的问世撼动了“超量恢复”理论的根基;把“力量训练”作为长期系统的研究课题为训练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的述评,为加深了解德国训练学科研究的新动向,进而把握世界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借鉴运动训练领域的经典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对校园铁人三项运动的专项特征与实践训练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发展校园铁人三项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校园铁三运动在竞技能力的长期训练导向上需实现“子项能力为基础,综合实力为导向,系统整合为目标”的整合化培育标准;在竞技能力发展内容上应遵循“体能为主导,技能是关键,心智作保障”的发展原则;在运动训练的组织方法上应满足“以有序的分项交替训练防疲劳,以科学的多项组合训练促提升”的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史中“格式塔”问题的讨论,结合目前神经科学中脑的,特别是“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在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运动训练“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大问题,也是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未开发的“空白”点,值得进行更深地探索。  相似文献   

9.
通过有关皮划艇训练文献资料分析,对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系统化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在业余训练工作上的参考。结果表明:各种力量素质训练的主次关系和训练方法的专项化是确定训练内容的依据。而训练方法的专项化是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的有效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一元训练理论   总被引:70,自引:12,他引:58  
茅鹏  严政  程志理 《体育与科学》2003,24(4):5-10,18
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是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可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有人发现这个理论迷误了。“体能”与“技术”本是“一元”的。这个发现,萌发了“一元”训练理论,展开了对训练原理的新探索。本文谨对半个世纪的探索发现,扼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整合分期是近年来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方向,是推动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契合了当前运动训练融合创新和精准个性化调控的时代趋势。学习、借鉴和研究整合分期模式,对改变我国训练科学理论研究思维进而指导训练实践,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整合分期主要源自国外对零散训练实践成果的总结归纳,处于"实践到理论"的发现阶段。研究首次从"理论到理论、理论到指导实践启示"层面对整合分期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最新进展的"体系[系统的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和"反应域应激模型(reactive scope model)"是整合分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科学的数字化信息整合,可以助力整合分期中多源、异构、多模态复杂训练要素的高维数据挖掘,再以算法自动化生成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新范式"已成形,匹配"数据石油"与"算法引擎",其或是点燃提升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动能的导火索,也将会成为一种统领运动训练模式重大变革的全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波  种静萍  蔡士凯 《体育与科学》2005,26(4):65-67,64
本文回顾了中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历程,列举了目前业界关于有关重点理论的不同意见,展望了未来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训练阶段基本理论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在对早期科学化训练中的若干热点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训练目标理论”、“敏感发展期理论”、“竞技年龄理论”、“训练过程理论”、“训练分期理论”、“竞技状态理论”、“训练适应理论”、“负荷与恢复理论”、“项群与个体化理论”和“方法论理论”在内的“儿童少年早期训练综合科学理论”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训练学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训练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原东德。它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1)准备和形成时期;2)快速发展时期;3)变革时期。目前领导训练学发展潮流的仍然是德国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是当前训练学的2个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受前苏联竞技运动训练理论的影响,我国从引入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到现在为止,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现代体育赛制的变革,板块训练理论一段时间以来较为流行。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两种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板块理论是对分期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两种训练理论针对的对象不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安排问题,对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竞技体育是在构筑宽大的竞技体育塔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十年的竞技体育实践,始终坚持的是“只有基础宽厚方能塔尖高耸”的思想,并在该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层级分明、目标朝向明确同时也是规模庞大的三级训练网体系。然而,这一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着质的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对这种“基础大则塔尖高”理论进行剖析则不难发现,无论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抑或植根于谊理论深处的逻辑推理、我国各地竞技体育发展实践看,均对该理论立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提出质疑,代之以的则是“小塔基、高塔尖”的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所谓“精兵之路”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回顾与总结了半个世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概括了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精华,总结了我国世界级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在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科学选材、优势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及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五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相似文献   

19.
项目本质特征是指运动项目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以获得最佳运动效益为目标,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智能学等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我国的竞技训练过程中存在着“重形不重质”的问题。只有对项目本身内在的、微观的和动态变化的细节进行剖析,正确理解项目本质特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为提高竞技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视角,结合运动训练在时间、结构、系统和规律方面的相关特点,讨论了运动训练的不可逆性、非对称性、非平衡性、有序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客观性等特征。结合运动训练的这些特征,提出建议:第一、要准确把握运动训练的特征,理顺运动训练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使运动训练的本体朝健康、有序的良性状态发展。第二、要结合运动训练的特征,积极建构适合运动训练的新理论、新方法,使运动训练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第三、要依据运动训练的特征,充分了解运动个体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最大限度地为个体最佳成绩的取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