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鹏 《新闻爱好者》2011,(22):24-25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3):27-32
传播学本土化是困扰中国传播学界多年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答案并未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骤显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而变得唾手可得,传播学本土化的呼声伴随着焦虑与迫切。回归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基本问题,可以发现本土化的实质是一种主体困惑,传播学本土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传播哲学的问题,传播学本土化的困境也反映了传播哲学的失语,应将传播学本土化视作动态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利用传播学理论本身的灵活性与阐释空间,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引介与接收,并致力于把理论本身的价值变成本土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勒纳为代表的美国发展传播学一度很受部分中国学者的青睐,认为这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勒纳的发展传播学属于后殖民理论,有着强烈的冷战思维,渗透着强烈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成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起点.就这一理论而言,中国学者的“对号入座”体现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实际上消解了中国传播研究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林凯 《东南传播》2021,(6):98-100
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了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该书从自我传播(内向传播)的角度观照中国儒释道心性论,揭示儒释道自我传播的智慧及其运作方式.本书在与西方传播理论对话中揭示中国本土化传播理论特色——心传天下,这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关键,而这一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对当前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该书是一部亟具时代价值的本土传播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5.
邵培仁先生作为传播学本土化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近年来与姚锦云博士积极致力于华夏传播研究.他们在《华夏传播理论》一书中,坚持传播学本土化,直面目前华夏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质疑,并以宽宏的多学科研究视野,阐释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而提出华夏传播理论观与价值传播模式,为华夏传播理论建构作出重要贡献.而本书的另一...  相似文献   

6.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四个行动路径.本文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应简单追求一个统一标准,而应提倡多个标准的竞争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总结出2000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特点:理论研究意识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学术环境更为宽松等。同时指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总量偏少,议题分布失衡,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亟需构建本土化跨文化传播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2016至2020年期间,国内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领域的研究稳步推进。从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看,第三人效果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对社会重要传播事件的研判,对具体的传播实践的指导中。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该理论具有良好的发展张力和适应性。对已有成果的考察也显示了国内对第三人效果理论本身的研究进展较慢,滞后于理论本土化应用的需求,引导传播技术发展、改善传播生态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传播是过去10年(2012年末―2022年末)新闻传播学科中与现实紧密结合、取得较快发展的研究领域,也是管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媒介变革的重要切入点。本研究选取上述10年内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7种期刊,搜集了近10年间发表的所有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论文,并对之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话语的转变、对于受众地位的日益重视、环境传播理论本土化反思和创新是该领域研究近10年内发展变迁的三个重要特征。虽然我国环境传播研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在传播理论与环境实践、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创新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新闻学界的热点,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的辨析到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借助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建设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都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是.对于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却少有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指的是从内容生产、传播目的、传播方式、国际传播等角度探索具有非洲特色的传媒发展模式.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在影视产业、本地语广播与有声电子书产业以及出版行业中存在可喜的成就.同时,本土化发展也面临着殖民主义遗产问题,本土文化自信不足和缺乏国内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挑战.非洲传媒本土化发展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完善保...  相似文献   

15.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呼声已渐渐退去,而西化风气越来越盛,中国传播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梳理了我国传播本土化思潮的起因、发展和演化过程,分析了"本土化"的涵义,评估了它的价值、不足和现实意义,并综合20年来对中国传播学的各种批判和建议,强调了本土意识和本土问题研究是中国传播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际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体化"的问题上,较少有涉及国际品牌在目标市场国实施本土化广告传播的论题.本文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近年来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传播案例,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国际广告本土化传播策略做了解析,提出了国际广告实施本土化传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宇 《新闻春秋》2021,(2):75-81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传播策略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升级、优化,开展了本土化等诸多探索,对于提升国际传播实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03年开始进行本土化探索,重点发展本土化工作室和海外控股公司;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界提出或正在尝试着 诸多途径。比如,原汁原味地引进西方传播理论,将西方传播学理论在中国进 行本土化的验证研究,或者在中国传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性研究等 等。事实上,每一种途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喻国明教授是一位跨越新闻传播理论和传媒实务研究的学者,其独特的 学术位置赋予了他审视不同研究途径的冷静视角,甚至包括对其自身学术研 究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